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等學務委員會(德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upreme School Board(Germany)
作者: 周玉秀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高等學務委員會(德文為Oberschule Kollegium)可視為現今德國教育部(Kultusministerium)之前身,成立於一七八七年,是普魯士境內的教育行政組織,代表啟蒙時代德國教育改革的走向。
  一七八七年以前,拉丁學校(Lateinschule)為教會(國家)學校;教師以拉丁學校為跳板,等待轉入教會擔任神職工作。普魯士成立高等學務委員會後,明定各級學校和大學為國家機構,學校脫離教會,學校事務中央化。拉丁學校教師以單純的語言學課程培育,教師地位由神學家提升為語文學家,其薪俸較教會(國家)學校時優渥許多。
  中學和大學脫離教會主權在高等學務委員會成立後有法可循,此後凡牧師欲任中學教職者,也須向委員會申請教師認可憑證。一八○八年,高等學務委員會改組為文化與公共課程部門,由洪保德(F.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主掌。洪保德主持該部門兩年(至一八一○年,其後轉至柏林大學),在其任內,重新規劃學校事務和課程,取消階級教育,使學校更人性化。普魯士文化與公共課程部門推動學校課程改革、設立新式大學(如柏林),帶動了德國教育新氣象,洪保德又認為其隸屬於內政部,有礙教育實體之發展與規劃,乃力主學校行政最高機構必須獨立,俾能發揮行政體制的完全效能。一八一七年,該部門自內政部獨立出來,成為一組織獨立的教育部,使高等教育機構徹底脫離教會的控制,教師成為國家的公務員,民政當局取代了宗教法庭、教會監督或監督學校的牧師。拉丁學校亦因一八一二年制定的成熟考試規程,成為古典的文科中學,培養學生進入大學。
  高等學務委員會一七八七年設置,經過三十年,其發展出來的體系及教育文化自主權,已掌握德國各邦教育部今日之架構及功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等學務委員會(德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