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鳥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uǒ niǎo |
解釋:
鳳凰的別名。參見「鳳凰」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火鳥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irebird |
作者: | 曾淑玲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為一幕兩場的舞劇,創作靈感源自幾個俄羅斯民間故事《伊凡王子》(Prince Ivan)和《火鳥與灰狼》(Firebird and Wolf)。此劇首演於1910年6月25日,地點為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演出團體則是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由米契爾.佛金(Michel Fokine)擔任編劇與編舞,史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作曲,亞歷山大.戈洛文(A.Golovine)舞台設計。主要舞者包括佛金、佛金娜(Fokina)、布嘉可夫(Bulgakov)、卡薩維娜(Tamara Karsavina)等人。《火鳥》可謂史特拉溫斯基「芭蕾三部曲」──《火鳥》、《彼德羅虛卡》、《春之祭禮》中的第一部,開創了「以節奏主導音樂動機」的前衛作曲技巧。此劇不但使史特拉溫斯基一夜成名,亦是現代風格的芭蕾音樂崛起的里程碑。在舞蹈的編作上,佛金亦有許多大膽的創新。他並不用芭蕾現成的舞步動作來編舞,而是根據劇中人物,設計出符合角色性格的主題動作。除了讓卡薩維娜所飾演的《火鳥》一角保留了傳統的足尖技巧外,他讓魔王、王子、群妖及少女們均裸足上場,舞者的表演不再局限於一般的芭蕾技巧,顯得自由、更富表現力。1917年,史特拉溫斯基將《火鳥》的芭蕾音樂改編成含「序曲與火鳥之舞、少女之舞、魔王之舞、搖籃曲和終曲」的管弦樂組曲,成為音樂上極受歡迎的經典曲目。而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在1949年時,便是利用了這一組曲,編導了交響芭蕾風格的《火鳥》。另外像法國現代芭蕾大師莫里斯.貝嘉(Maurice Béjart),也曾為布達佩斯芭蕾舞團,編作了現代版的《火鳥》。他塑造了「火鳥」與「不死鳥」兩個主題形象,又利用身著軍服的舞者,象徵革命者的精神,更透過了激烈的舞蹈場面,來表現人類追求自由理想的壯烈情懷,貝嘉重新賦予《火鳥》新的生命。 |
|
參照: 黃麒 & 葉蓉《現代芭蕾》1994、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火鳥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