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關鍵(發展)期 - 教育百科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ritical (developmental) period
作者: 雷庚玲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關鍵期」為發展心理學在說明「生理發展」與「早期經驗」之互動性時,常會採用的假說。亦即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若能在發展的特定時段處於適合的環境中,便會發展出某些能力或特性。而若在此特定時段沒有獲得所需的環境刺激,一旦錯過了這段關鍵時間,即使再施予恰當的環境刺激,也沒有辦法發展出原應產生的能力或特性。   例如:人類的受精卵在第六至第七週時,正是性器官發育的關鍵期。此時胚胎會發育出男性或女性的性器官並非取決於性染色體的構成,反而取決於胚胎環境中的男性荷爾蒙的濃度。若具有XY性染色體的胚胎在此時未能獲得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的刺激,則會發育出女性的性器官;即使於此關鍵期過後稍晚,即注射男性荷爾蒙,也於事無補。同樣的,具XX性染色體的胚胎若在此關鍵期接受太多男性荷爾蒙的刺激,也會發育出男性的性器官。   關鍵期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亦可於行為層面中顯現。例如知名的動物行為學家Konrad Lorenz發現某些鴨類會在出生早期緊跟著母鴨,如此也較易獲取足夠的保護與食物。這樣的銘印行為(imprinting)被認定為演化而來、且具有生存功能。不過,幼鴨是否可發展出銘印行為,端視在其破殼而出的早期,母鴨是否在其身邊而定。若幼鴨孵出時沒有機會見到母鴨,一旦超越了孵出後48小時的關鍵時段,幼鴨便不會對母鴨產生銘印。Lorenz更發現,若讓剛孵出的幼鴨看到的是會走動的人類、或可在軌道上移動的木雕鴨,而非母鴨,幼鴨也同樣可對這些替代物產生銘印。可見在銘印發展的關鍵期,幼鴨不可或缺的外在刺激並不見得是母鴨本身,而是銘印的對象可以移動的特性。   另一個常被提及的關鍵期假說,是有關母語的習得歷程。從幾個從小沒有機會接觸語言環境的罕見案例,語言學家發現,即使在兒童中期或後期對這些個案施予密集的語言訓練,其語言發展仍無法達到一般水準。不過,這些個案仍或多或少發展出了部份的溝通能力。除此之外,過去對依戀關係、智能等領域的研究,也都發現在個體發展的特定時段,若應配備的環境經驗被剝奪,會造成無法逆轉的發展問題。   由於在人類發展的各個領域中都很難界定出關鍵期清楚的時間界線,而且,個體的環境若在隨後獲得改善,則其發展問題仍能獲得部份改善,因此,目前較常以「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而非「關鍵期」來稱呼因特定發展時段的環境刺激被剝奪所造成的發展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關鍵(發展)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