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間學校(德國) - 教育百科
中 | |
間 | |
學 | |
校 | |
( | |
德 | |
國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ittelschule (Germany) |
作者: | 周愚文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間學校是德國中等學校之一。一八七二年十月,德國下令允許成立中間學校,因為在此之前,已有相當數量的機構,提供程度高於多班制國民學校(Volksschulen)的教育,其名稱或稱為市民學校(Burgerschule)、中間學校、教區長學校(rectorschule)、高級男子中學或城市學校。這些學校較現有的文科中學(Gymnasien)更能考慮到手工業界及中產階級的需要;對中產階級(低階官員與零售商)而言,他們無法供給子弟入文科中學,又不願入國民學校,中間學校遂應運而生,其地位高於國民學校,但低於文科中學。此類學校只設於大城市。 中間學校的學制九至十年,收費,由皇家政府管轄;主要課程包括宗教、德語、算術、幾何、自然描寫、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法語、繪畫、歌唱、體操等科目。此類學校或開設公民職業課程,或為技職學校(Facnschule)的預備學校。一九一四年以前,在普魯士(Prussia)每二十五位學童中,就有一名是就讀中間學校。 一九一九年德國新憲法第四章一百四十五條規定,由八年制的國民學校,實施普及義務教育;一百四十六條規定,新設四年制基礎學校(Grundschule)。在此基礎之上,再銜接中間學校(mittlere Lehranstalt)及高級中學(hohere Lehranstalt);其中中間學校學制六年,包括第五至十學級,招收十至十六歲的兒童。雖然有人聲稱此類學校會阻礙共同學校運動(Einheitsschule)的發展,但也有人以為對有志進入商業、農業及技術貿易學校的中產階級子弟,此類學校卻是必要的。此類學校,在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國社黨,Nazi)主政時期被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方面,依一九五五年〔德意志聯邦德國各邦關於統一教育事業協定〕,即〔杜賽爾多夫協定〕第七條,各邦同意中間學校建立在基礎學校之上,短期形式的中間學校,至少以國民學校第七學級為基礎。一九六四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各邦就教育領域中的統一問題之協定〕(Abkommen zwichen den Ländern Bundesrepublik zur Vereiheitlichung auf dem Gebiet des Schulwesens),即〔漢堡協定〕第四條規定,將一切中間學校,改稱為實科中學(Realschul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間學校(德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