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世紀芭蕾舞團 - 教育百科
2
0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llet du XXe Siècle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毛里斯.貝嘉(Maurice Bejart)所創立。毛里斯在1959年完成《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後,為了應付此大型作品演出,他將所負責的「芭蕾劇院」(Ballet Theatre)、布魯塞爾的「莫內劇院」(Theatre Royal de la Monnaie)以及英國的「西方劇院芭蕾舞團」(Western Theatre Ballet)合併,取名「20世紀芭蕾舞團」。1960年舞團正式成為一永久性組織,附屬於「莫內劇院」,但不需配合劇院歌劇作固定之「幕間插曲」(Divertissements)之演出而得以在國內外巡迴公演。該團擁有一百多個舞碼,大多數為毛里斯所作,而其舞作特色結合各式音樂、現代舞及古典芭蕾、雜技、戲劇以及歌唱等,因此他挑選的舞者各具特殊專長;包含各種族、體型、氣質。毛里斯的舞作不單利用各舞者的專長及特色,有時亦利用其缺點,所有舞者均由俄國人或俄國訓練出的教練作嚴格之技巧培訓,以利於搬演他難度高而又多樣化的舞作。他亦常從舞者之特色得到靈感,並為其編舞。「20世紀芭蕾舞團」的目標是希望能將舞蹈帶給年輕人以及不懂舞蹈的大眾。所以其配樂除古典音樂外,尚採用當代音樂及爵士樂,並常在各種特殊型式的演出場地,作大型演出以資推廣,這種具特殊形式的不同演出場地往往刺激引導毛里斯的創作,如1964年為墨西哥奧運會而編的《節慶》(Fiesta)。1971年在紐約首演,結合古典音樂與爵士樂之《舞之彌撒》(offrande Choregraphigue)等,其著名舞碼尚包括《盛會》(Gala)、《普羅米修斯》(Promethus)、以及廣受歡迎及爭議,後來被禁演的《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創立三十多年間,舞團曾在超過三十個國家,兩百多個城市中演出過。1987年六月到列寧格勒演出回國後,因毛里斯與莫內劇院負責人發生意見不合,故解散了舞團。
參照: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20世紀芭蕾舞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