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樞神經抑制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pressants, CNS Depressants
作者: 張鳳琴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酒精、巴比妥鹽與非巴比妥鹽類鎮靜劑、安定劑及吸入劑在化學上雖種類不同,但在藥理上則大部分相似。藥理的反應包括對行為的抑制,服用低劑量後的降低憂慮,服用中劑量後的鎮靜及運動失調,服用高劑量後的麻醉及昏迷。酒精是最常被濫用的中樞神經抑制劑,在美國約有百分之十一至百分之十六的人曾經有酒精濫用的問題。而巴比妥鹽類鎮靜劑是僅次於酒精最易被濫用的中樞神經抑制劑,再其次是非巴比妥鹽類鎮靜劑,這可能是由於非巴比妥鹽類鎮靜劑較不易取得之故。使用巴比妥鹽類及非巴比妥鹽類鎮靜劑者,通常也使用其他種成癮性藥物。
  中樞神經抑制劑會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其作用主要是抑制大腦的心理運動活動,並解除緊張及焦慮,一旦鎮靜劑在血中的濃度逐漸下降,使用者就會產生躁動。故「抑制劑」一詞可能會被誤解,因為實際上抑制劑在作用開始時會提高一個人的情緒,而「抑制劑」(depressants)與「抑鬱」(depression)也沒有直接的關係,除非是持續的使用中樞神經抑制劑所造成的心理抑鬱或沮喪。
  巴比妥鹽類鎮靜劑在一八六四年由德國學者拜耳(V. Adolph Baeyer)首次合成後,很快就成為被人類濫用的一種藥物。醫學上最早使用的巴比妥鹽是在一九○三年合成的一種,主要的作用在於鎮靜和催眠。巴比妥鹽類鎮靜劑可依照藥效的長短分成超短效、短效、中長效和長效四種,通常是口服用。臺灣地區常見的巴比妥鹽包括紅中與青發。紅中(secobarbital)屬短效型,由於為紅色膠囊,故被濫用者冠以此種稱呼;青發(amobarbital)屬中長效,因藥品膠囊為青色,所以俗稱青發。巴比妥鹽類鎮靜劑原本是用於治療失眠的病人。而另外一種常被濫用的安眠鎮靜藥品為白板(methaqualone),因其藥品為白色錠劑,所以俗稱白板。屬非巴比妥鹽類的安眠藥benzodizepine安定劑在一九六○年代早期出現在市面上,用以治療失眠及減低焦慮,因其安全性比巴比妥鹽類鎮靜劑更高,故流行的更廣泛。濫用安定劑者往往也容易濫用酒精及其他精神安定劑。
  使用巴比妥鹽類鎮靜劑者會產生習慣性及成癮性,長期服用後會產生耐藥性,必須逐漸增加藥量才會有藥效。濫用者若長期大量服用,會產生類似酒醉的慢性中毒症狀,包括虛弱、思考和記憶力減退,以及意識時好時壞,嚴重者會併發眼球震顫、走路不穩和行動不協調等神經系統的異常現象。由於巴比妥鹽類鎮靜劑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很強,因此中毒時致命的危險性很高。每日服用相當於四百毫克以上的紅中藥物者,一旦突然停用,就會產生戒斷症狀,初期包括焦慮不安、嚴重失眠、手部顫抖、脈搏呼吸加快、姿勢性低血壓,以及偶而發燒,在停用二、三天後可能出現大發作性全身抽搐或急性譫妄等症狀,必須送醫急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樞神經抑制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