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倫敦當代舞蹈劇場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Theatre
作者: 尹曼娜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該劇場的成立,是導因於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1954年倫敦的首演,這次演出極為不成功,不單觀眾不捧場,連舞評家也一致大放貶辭,因為這次演出是英國人首度接觸到葛蘭姆脫離古典芭蕾,現代舞草創的初期;但當時一個英國的芭蕾舞迷羅賓.侯沃(Robin Howard 1924-1989),卻由衷地同意葛蘭姆所認為的現代舞比芭蕾有更大的表現空間,侯沃在1963年嘗試再次邀請「瑪莎葛蘭姆舞團」赴英演出,這一次終於獲得舞評人及觀眾的迴響,侯沃同時安排葛蘭姆對一些赴美的英國舞者作免費教學指導,兩年之後,第一個赴美取經的英國舞者艾蓮.歌柏利(Eilen Gropley)同葛蘭姆舞團的一些成員在英國建立現代舞研習班,由於學員反應熱烈,研習班取得了伯納園(Berner Place)作為固定上課場所。1966年侯沃更推動成立了「現代芭蕾基金會」(Contemporary Ballet Trust),以後又更名為「當代舞蹈基金會」(Contemporary Dance Trust),宗旨為推廣現代舞。現代舞研習班的學員聲勢漸壯,遂開始有示範演出(Workshop Performances)。侯沃瞭解要茁壯發展英國現代舞需要一個有能力的藝術指導,遂說服了羅勃.柯亨(Robert Cohan, 1925-)──「葛蘭姆舞團」至英國首演時的首席舞者來駐班授課、編舞,羅勃充滿靈感的舞作及精湛的舞蹈技巧,再加上「葛蘭姆舞團」團員的鼎力相助,使「倫敦現代舞集」(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Group)於焉成形,並在1967年首演,參加演出的英國舞者,如羅勃.諾斯(Robert North, 1945-)、修翰.戴維斯士(Siobhan Davies, 1950-)、理查.奧斯頓(Richard Alston, 1948-)及米查.巴傑斯(Micha Bergese)等,皆成為英國現代舞史之重要舞者,而演出也異常成功。舞團開始走訪學校、青年會等以年青人為骨幹的單位,推廣現代舞,並於1969年正式更名為「倫敦現代舞劇場」(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Theatre)並與發展成現代舞訓練學院的原來演習班,組成有機的教學、推廣、演出組合。學院現在接受全球各地的學生,也有自己正式的二百五十個座位的演出場所(The Place Theatre);舞團、學院與演出劇場三者,在「現代舞基金會」統籌下連續的運作。今天舞團成員除了從訓練學院中提供外,尚吸收自世界各地的舞者,以隨時維持真正的「現代」。舞團現在每年平均花二十週演出,巡迴英國各主要城市及應邀赴海外演出。該團擁有一百四十多個舞碼,每年並推展最少四個新舞碼。
參照:
舞團提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倫敦當代舞蹈劇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