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加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ㄗㄥㄉㄨㄛㄖㄨˊ:「ㄗㄥㄐㄧㄚ」、「ㄐㄧㄚㄅㄢ」、「ㄐㄧㄚㄐㄧˊ」、「ㄐㄧㄚㄅㄟˋ」、「ㄐㄧㄚㄒㄧㄣ」。
  2. ㄙㄨㄢˋㄈㄚˇㄕㄤˋㄓˇㄌㄧㄤˇㄕㄨˋㄇㄨˋ˙ㄉㄜㄐㄧㄝˊㄏㄜˊㄖㄨˊ:「ㄙㄢㄐㄧㄚㄨˇㄉㄥˇㄩˊㄅㄚ。」
  3. ㄖㄨˊ:「ㄐㄧㄚㄏㄞˋ」、「ㄅㄨˋㄐㄧㄚㄙㄨㄛˇ」、「ㄊㄜˋㄐㄧㄚㄓㄨˋㄧˋ」、「ㄐㄧㄚㄧˇㄐㄧㄡˋㄩㄢˊ」。
  4. ㄈㄤˋㄍㄨㄢˋㄕㄤˋㄖㄨˊ:「ㄐㄧㄚㄇㄧㄢˇ」、「ㄐㄧㄚㄕㄤˋㄅㄧㄠㄐ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加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
解釋:
  1. 增益、增添。與「減」相對。
    【例】增加、加股、加倍
  2. 數學上指兩個數目的結合。
    【例】三加五等於八。
  3. 將一物與另一物相結合。
    【例】這杯咖啡太過苦澀,請再幫我加些牛奶。
  4. 施、置。
    【例】加害
  5. 戴上。
    【例】加冕、加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
解釋:
[動]
1.算法上,指兩個數值的結合。如:「3加5等於8。」
2.將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如:「花生米加豆腐干,滋味勝火腿。」《莊子.馬蹄》:「夫加之以衡軛。」
3.置(刑)或施(恩)。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宋.歐陽修〈瀧岡阡表〉:「逢國大慶,必加寵錫。」
4.增益。如:「增加」、「加股」。《論語.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唐.韓愈〈答李翊書〉:「加其膏而希其光。」
5.參見「加以」條。
[副]
更。《孟子.梁惠王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名]
1.數學上的運算方法之一。參見「加法」條。
2.姓。如漢代有加特奴。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dd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人工智慧幾何圖形模擬的用語。從源圖變換至終圖時,終圖中的一些圖形未曾在源圖出現者稱為「增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a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詞前綴。置於某些特定名詞之前形成完整的詞。可能為語言底層的殘留,所以一般用字不固定,有一些已與其他漢字組成固定詞彙。
音讀: ka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增益、添加。
  2. [[副] ] 比原來的數量多,或比比較對象多。
  3. [[副] ] 多餘、原本不必要。
反義詞:
音讀: ke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數學演算法上,指兩個數目的結合。
  2. [[動] ] 增益。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補添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