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方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ㄈㄤ
  • 部首外筆畫 0
  • 總筆畫 4
  • 漢語拼音 fāng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ㄙˋ˙ㄍㄜㄐㄧㄠˇㄉㄡㄕˋㄓˊㄐㄧㄠˇ˙ㄉㄜㄙˋㄅㄧㄢㄒㄧㄥˊㄖㄨˊ:「ㄓㄥˋㄈㄤ」、「ㄔㄤˊㄈㄤ」。
  2. ㄈㄤㄒㄧㄥˊ˙ㄉㄜㄖㄨˊ:「ㄈㄤㄊㄤˊ」、「ㄈㄤㄓㄨㄛ」、「ㄈㄤㄎㄨㄞˋㄙㄨ」、「ㄇㄛˊㄕㄨˋㄈㄤㄎㄨㄞˋ」、「ㄊㄧㄢㄩㄢˊㄉㄧˋㄈㄤ」。
  3. ㄓㄥˇㄑㄧˊㄖㄨˊ:「ㄍㄜˊㄐㄩˊㄈㄤㄓㄥˋ」、「ㄗˋㄊㄧˇㄈㄤㄓㄥˋ」。
  4. ㄉㄨㄢㄓㄥˋㄓㄥˋㄓˊㄖㄨˊ:「ㄈㄤㄓㄥˋㄅㄨˋ」、「ㄆㄧㄣˇㄒㄧㄥˋㄈㄤㄓㄥˋ」。
  5. ㄨㄟˋㄓˋㄖㄨˊ:「ㄈㄤㄒㄧㄤˋ」、「ㄉㄧˋㄈㄤ」、「ㄉㄨㄥㄈㄤ」、「ㄙˋㄈㄤ」、「ㄙˋㄇㄧㄢˋㄅㄚㄈㄤ」。
  6. ㄧˋㄅㄧㄢㄏㄨㄛˋㄧˊㄇㄧㄢˋㄖㄨˊ:「ㄈㄤㄇㄧㄢˋ」、「ㄉㄨㄟˋㄈㄤ」、「ㄕㄨㄤㄈㄤ」。
  7. ㄇㄡˇㄧˋㄑㄩㄩˋ˙ㄉㄜㄖㄨˊ:「ㄈㄤㄓˋ」、「ㄈㄤㄧㄢˊ」、「ㄈㄤㄧㄣ」。
  8. ㄅㄢˋㄈㄚˇㄈㄚˊ˙ㄗㄖㄨˊ:「ㄈㄤㄈㄚˇ」、「ㄈㄤㄌㄩㄝˋ」、「ㄈㄤㄕˋ」、「ㄑㄧㄢㄈㄤㄅㄞˇㄐㄧˋ」、「ㄐㄧㄠㄉㄠˇㄧㄡˇㄈㄤ」。
  9. ㄆㄟˋㄧㄠˋ˙ㄉㄜㄉㄢ˙ㄗㄖㄨˊ:「ㄇㄧˋㄈㄤ」、「ㄆㄧㄢㄈㄤ」、「ㄔㄨˇㄈㄤ」、「ㄧㄠˋㄈㄤ」。
  10. (10)ㄍㄤㄘㄞˊㄖㄨˊ:「ㄈㄤㄘㄞˊ」、「ㄕㄨㄉㄠˋㄩㄥˋㄕˊㄈㄤㄏㄣˋㄕㄠˇ」。
  11. (11)ㄉㄤㄓㄥˋㄗㄞˋㄖㄨˊ:「ㄈㄤㄐㄧㄣ」、「ㄈㄤㄒㄧㄥㄨㄟˋㄞˋ」、「ㄌㄞˊㄖˋㄈㄤㄔㄤˊ」。
  12. (12)ㄕㄨˋㄒㄩㄝˊㄕㄤˋㄓˇㄧˊ˙ㄍㄜㄕㄨˋㄗˋㄔㄥˊㄖㄨㄛˋㄍㄢㄘˋ˙ㄉㄜㄐㄧㄖㄨˊ:「ㄆㄧㄥˊㄈㄤ」、「ㄌㄧˋㄈㄤ」、「ㄔㄥˊㄈㄤ」、「ㄘˋㄈㄤ」。
  13. (13)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ㄈㄤㄒㄧㄥˊㄨˋㄆㄧㄣˇ˙ㄉㄜㄉㄢㄨㄟˋㄒㄧㄤㄉㄤㄩˊㄎㄨㄞˋ」、「˙ㄍㄜ」。ㄖㄨˊ:「ㄙㄢㄈㄤㄊㄨˊㄓㄤ」、「ㄧˋㄈㄤㄕㄡˇㄆㄚˋ」、「ㄧㄢˋㄊㄞˊㄧˋㄈㄤ」。
  14. (14)ㄅㄨˋㄕㄡˇ
  15. (15)ㄒ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āng
解釋:
  1. 四邊形的四個角皆成90度的形體。
    【例】正方、長方
  2. 方形的。
    【例】方桌、方塊
  3. 地理位置或方位。
    【例】遠方、南方、四面八方
  4. 指相對或並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
    【例】對方、控方、軍方
  5. 某一地區的。
    【例】方言、方音
  6. 法子、辦法。
    【例】方法、千方百計、教導有方
  7. 才、始。
    【例】書到用時方恨少
  8. 治病的藥單、配藥的單子。
    【例】藥方、偏方、祕方
  9. 數學上的乘方。
    【例】平方、立方
  10. 量詞。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
    【例】匾額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圖章
  11.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āng
解釋:
[名]
1.四個角都是九十度的四邊形。如:「正方形」、「長方形」。
2.區域。如:「地方」、「遠方」。
3.古代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漢.高誘.注:「圓,天也;方,地也。」
4.位置、地位的一邊或一面。如:「東方」、「四面八方」、「對方」、「我方」、「雙方」。
5.法子、辦法。如:「方法」、「千方百計」、「教導有方」。
6.治病的藥單、配藥的單子。如:「藥方」、「偏方」、「祕方」、「處方」。《鏡花緣》第二九回:「此跌打損傷第一奇方。」
7.數學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量詞。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如:「匾額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圖章」。
9.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1.方形的。如:「方桌」、「方陣」。
2.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方正之士。」
[副]
1.才、始。如:「書到用時方恨少」、「如夢方醒」。《紅樓夢》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正、適。如:「來日方長」、「方興未艾」。《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3.將。《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璽書勞異曰:『方論功賞,以答大勛。』」《資治通鑑.卷六五.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介]
當、在。《莊子.人間世》:「方今之時,僅免刑焉。」《漢書.卷六六.楊敞傳》:「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配藥的單子。
  2. [[名] ] 地區、定點。
音讀: ho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位置、方向 。
  2. [[名] ] 方法、辦法。
音讀: p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解釋:
音讀: Png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