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棘輻肛參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棘輻肛參Actinopyga echinites棲息在墾丁海域的族群,多生活在潮間帶中潮間區的潮池中,以墾丁的萬里桐產量較多。臺灣東北角的族群則多生活在水深1~2公尺的亞潮帶,以風浪平緩的礁岩區數量較多,例如:澳底附近的礁岩區。本種的體長多在10-15公分,寬5-8公分,體型較粗胖,略呈紡錘形,體色為深褐色或褐色。口大型,楯狀觸手20隻;背上具有許多肉刺;肛門被5個鈣質的肛門齒包圍。酒精保存的標本,仍能保持原來顏色。本種為夜行性的海參,白天躲在礁石之下,背上常有白瓷螺(Melanella dufresnei)寄生。棘輻肛參管足吸力弱,多在水流平緩的潮池中活動,為底食性,以礁石上的微細藻類、細沙上的有機物為食。夏季為其繁殖期。 分布於西印度群島,馬斯開里恩群島,東非及馬達加斯加,阿拉伯東南部,錫蘭地區,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在台灣則常見於墾丁,小琉球與東北角海域。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棘輻肛參
中文目名: 楯手目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Aspidochirotid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台灣分布地點: 南部
棲所環境: 礁石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拉丁科名: Holothuriidae
世界地理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
中文屬名: 輻肛參屬
拉丁屬名: Actinopyga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科名: 海參科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拉丁種小名: echinit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棘輻肛參
英文名: Actinopyga echinites
描述:
俗稱紅鞋參、紅參,英名Brownfish Sea Cucumber, Deep Water Redfish, Baked potato sea cucumber。身體粗胖堅硬,略呈紡錘形,體長大都在10至15公分間,最大可達35公分,寬約5至8公分。體表呈灰棕色、黃褐色至褐色,背上密生許多尖錐形的小疣足,排列無規則,疣足之間有黑色細紋,且常裹著一層細沙。腹面平坦,形似足底,管足發達,排列成3縱帶。口部大,偏於腹面,觸手呈盾狀,共有20隻。肛門略偏於背面,具有5顆鈣質的肛門齒。體壁內的骨片主要是微小的花紋樣體和具有分枝的桿狀體,但兩者的形狀和變化都很多,並且常有許多中間形式。另外還有一種分歧2至4次、複雜和末端尖銳的大X形體。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肯亞、莫三鼻克、葉門、馬斯開里恩群島、馬爾地夫、紅海、埃及、以色列、約旦、印度、斯里蘭卡、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澳洲、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的海南島和西、中、南沙群島、臺灣、新幾內亞、南太平洋群島等地區,臺灣地區以東北角、恆春半島、澎湖和小琉球等地的數量較多,其他地區偶爾可見。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