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水汙染防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作者: 林慧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水汙染係指水體因人為的改變而致對人類或其他生物之使用有不利之影響。我國〔水汙染防治法〕明白揭示水汙染係指因物質、生物或能量之介入,而變更品質,致影響其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及生活環境。水汙染是造成水資源不利於使用的任何人為活動。  因為人口集中造成都市化現象及工業發展所排出之市鎮汙水、工業廢水、畜牧廢水等,夾帶大量汙染物排入河、海、潭、庫等水體。據統計臺灣地區四十七條主要及次要河川中,其下游河段未受汙染者二十一條,輕度汙染者二條,中度汙染者十五條,嚴重汙染者九條。水質汙染之評估參數,包括溶氧量(dissolve oxygen, 簡稱DO)、生化需氧量(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簡稱BOD)、懸浮固體(suspended solid, 簡稱SS),及氨氮(NH3-N)。  水汙染的種類除致病性生物外,還包括重金屬、油脂、可沉澱物質、化學藥劑、植物養分、耗氧物質、懸浮固體、放射性物質及熱能等。當水體含有致病性病原時,水將成為一重大傳播疾病的媒介,如霍亂、傷寒、副傷寒、痢疾、肝炎等,一般是以大腸菌檢測作為水汙染的生物性指標。生化需氧量(BOD)則是水中有機性汙染之指標,水中有機物藉好氧菌之幫助,在一定時間、溫度及氧氣充分供給下,進行氧化分解,把有機物變成安定物質時,所消耗之氧量稱為生化需氧量。由生化需氧量可推估汙水所含可氧化分解之有機物之多寡。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簡稱COD),係利用化學氧化劑,在某一特定溫度下進行氧化作用後滴定剩餘之氧化劑量,而藉以測定出水樣中有機物相當量。以上三種汙染指標(大腸菌、BOD、COD)係水汙染評估較常用者。  水汙染最主要會影響自來水水源。當水源受汙染,為處理至合乎自來水水質標準,必須增加藥品處理,過度汙染者,則不能作為自來水水源用;其次是對農業影響,受汙染的灌溉水將使農作物受害或減產,含有毒物之灌溉水將導致農田廢耕;對養殖漁業之影響,則係漁獲量減少,甚至破壞養漁業生態環境;其他用遊憩、垂釣或休閒舒適之生活品質等,皆會因水汙染而受影響。  針對水汙染防治,除應用強各種汙染源之管制、水體水質監測外,針對不同水體應進行綜合規畫,按水體的特性及其所在地的開發狀況,規畫水體的最佳用途,發揮水資源之最佳利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水汙染防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