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永子與高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iko and Koma
作者: 李斌榮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該舞團創作者,表演者於一體,由高麗(Koma)和永子(Eiko)負責。1976年他們首次受日本交流協會邀請到美國演出《白色的舞蹈》(White Dance)才有正式形式的舞團,此後他們在紐約定居下來。1984年永子與高麗獲得古根漢獎,同年以《穀粒》(Grain, 1983)與《夜潮》(Night Tide, 1984)榮獲首屆貝西獎,1990年再以《移棲》(Passage, 1989)得獎,並獲得多次國家文藝獎金及紐約文化基金獎金補助。舞團可稱為移動式的畫或像一幅一幅連接的畫,他們的動作非常緩慢,可能轉一圈要花上五分鐘。這個超慢動作舞團的動作困難,需要高度的精神集中才能做得到;我們不必驚訝此表演方式,從他們師祖因日本戰後前衛舞踏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及大野一雄(Kazuo Ohno),為了要瞭解德國非語言劇場(non-verbal theater),而專程到德國向曼加.卡米爾(Manja Chmiel)求教,即可知原由。之後,他們對德國的新舞蹈(Neue Tanz)產生了興趣,該類型現代舞是和包浩斯運動(Bauhaus muvement´s)在藝術和建築上同時並列新興的藝術活動。因此不難發現他們超慢動作是從舞踏的精神延伸出來,他們舞蹈構圖來自德國的劇場及舞蹈劇場的訓練。在舞蹈表演上,他們建立了新的時間感與移動式的靜態美學;從一而終,不為外界花花綠綠的世界所影響,這種執著的精神如同當初兩人從法律及政治領域一頭栽進舞蹈的領域是一模一樣的。代表作品《河流》(River, 1995)戶外版,音樂是日本傳統音樂,及《風》(Wind, 1993),此舞曾在1996年5月4∼5日在關渡臺北國立藝術大學演出過,較特別的是合作設計者渥格.派得森(Vaughn Patterson)的地板垂幕繪製。1998年5月28∼6月21日,永子與高麗親自於紐約惠尼博物館(Whitney Museum)參與表演。
參照:
泰瑞.楚克(Terry Trucco)《紐約舞蹈專書(The New York Book of Dance)》1995,城市公司(City & Company)、蘿絲.雷昂(Ruth Leon)《喝采:紐約表演藝術指引(Applause: New York´s Guide to the Performing Arts)》1991,喝采劇院叢書出版社(Applause Theater Book Publishers)、1993年12月7日∼12日 喬伊斯劇場節目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永子與高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