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激勵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ies of Motivation
作者: 俞依秀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激勵二字在中文的意思可以分為激發和鼓勵,激發是發現一個人的需求,並加以刺激,驅使他去追求需要的滿足;而鼓勵則加強一個人的信心,支持其達成目的。因此激勵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概念,它是驅使人們行動的內在力量,激勵的過程事實上就是滿足需要的過程,因此激勵可以簡單的圖來表示(見下圖)。
  
  1950年代是動機概念發展的繁盛時期,演變至今根據動機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激勵理論,每一種激勵理論有其不同的出發點和著重的方向,其中較著名的激勵理論有4種。
  (一)需求層次理論(Hierachy of Need Theory)
  此最知名的激勵理論是由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1)生理需求--如飢餓、口渴等肉體需求;(2)安全需求--包括安全感和免於傷害的需求;(3)社會需求--包括歸屬感、友誼等;(4)自尊的需求--自治、成就、地位等。(5)自我實現的需求。此五種需求是有層次性的,在下層的需求必須先滿足,才會產生上層的需求,如下圖:
  
  (二)二因素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赫茲堡(F. Herzbery)將員工工作滿意因素分成2部分,一是有助於工作滿足,真正能激發員工工作熱忱,提高工作士氣者稱為激勵因素,包括成就、激賞、工作性質與責任等;另一種是不能對員工激勵,但可避免其產生工作不滿意者稱為保健因素,例如金錢、管理政策、人際關係和工作環境等。 
  (三)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公平理論認為人們是否會賣力工作,不僅受到他們所獲得的報酬而左右,也受到其他人所獲得的報酬多寡所影響;人們會將自己的投入與報酬跟他人做比較;如發現不公平,將會使員工工作不努力。
  (四)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
  期望理論是認為每個人都有工作目標,而激勵就是刺激人們努力去達成目標的力量。因此激勵的力量決定於此人對某種期望達成的可能性與想達到期望的需求程度相乘。從期望理論的觀點,要激勵一個人須從2方面著手:(1)提高結果的正值,如利用獎勵方式;(2)加強工作與結果之間的關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激勵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