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蟲必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HC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機氯殺蟲劑。Benzene Hexachloride。C6H6Cl6。1825年英國Michael Faraday氏所合成,1942年法國Raucour氏及英國Slade氏分別發現,其中γ-異構物具有強殺蟲力,現含γ-isomer99%以上純物質稱為靈丹(Lindane)。對溫血動物毒性不高,冷血動物卻強,急性口服半數致死量LD50小白鼠為74mg/ kg,白鼠為125mg/ kg,可經皮膚滲透而中毒,氣體對黏膜有刺激性,對蜜蜂毒性大,魚毒亦高,LC50為0.26ppm。mp(熔點)66℃以上,特異臭味之灰褐色無定型固體,原體中含γ-BHC 13-15%,因有附加成分故有惡臭存在,甚至在施用本劑的農作物於收穫,仍有臭味,因此有精製提純至γ-BHC99%以上。mp須在112℃以上,純γ-BHC為無色至無臭結晶固體,不溶於水,酸中安定,鹼性中則分解失去殺蟲力,熱、光產生分解脫氯。蟲必死以γ-isomer殺蟲力最強,具接觸毒、胃毒並具燻蒸作用。γ-BHC具神經毒,對昆蟲與DDT有同樣症,運動失調、痙攣、麻痺而致死,但此症狀比DDT較易恢復。一般言之γ-BHC比DDT殺蟲力強且較具速效性,殘效性則較差。有滲透性,今吾人所言BHC概指γ-BHC而言,BHC中毒原理係其Cl與昆蟲之組織細胞重要的代謝物質C6H6(OH)6拮抗,阻礙代謝機能而死亡。蟲必死在溫度高時殺蟲效果較佳,溫度低時效果差,對昆蟲、蟎類等多種節肢動物具接觸毒、胃毒、燻蒸作用,並稍具有滲透移行作用,利用此性質,以微粉粒子、粉劑、粒劑施於水面,對二化螟、飛蝨的防治有效。比滴滴涕更具藥害,對幼植物應特別注意使用,瓜類、包心菜、茄子、蕃茄、菸草、葡萄,開花期中的水稻易生藥害,蟲必死具有臭味,在收穫前一個月使用可免此弊(瓜類在低濃度時無藥害)。適用害蟲範圍比滴滴涕為廣,速效性較高,但殘效性則較差,在滴滴涕防治無效之蚜蟲、蒼蠅,以蟲必死施用具有效果,但不太良好,對介殼蟲類與其他有機氯劑一樣無效。蟲必死蒸氣壓高,殘效性少,但撒佈後可侵入植物體內殘留,及在土壤中蓄積,對瓜類易生藥害,大豆及茶葉撒佈常有殘留臭味,在美國蔬菜及果樹已不使用,但本劑價格較低,生產量多,在穀物害蟲的防治上很適宜,除稻、麥、大豆、蔬菜、果樹害蟲防治外,在衛生害蟲上亦廣為應用。本劑在撒佈後蟎類、蚜蟲、介穀蟲的發生有增加的現象。蟲必死在我國已禁止使用於農作物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蟲必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