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語言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nguistic Analysis
作者: 楊龍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語言分析是指二十世紀以來歐美哲學界形成的一種研究取向,強調以語言分析方式探討哲學問題,並認為分析日常語言(ordinary language)可幫助我們更清楚的掌握並理解哲學問題的性質。二十世紀初科學相當的進步,加以某些哲學家反省唯心論形上學的問題,有鑑於科學語言與哲學用語之差異,使得哲學中語言問題受到重視。哲學語言尤其是形上學語言被認為含混不清或出現使用錯誤之情形,劍橋學派(School of Cambridge)學者如穆爾(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維根史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莫不致力於語言分析工作。後期的維根斯坦及牛津學派(School of Oxford)學者對日常語言分析之價值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語言分析取向的研究,往往將哲學問題視為語言問題,而這種看法也遭致其他人士的批評,因為研究哲學與研究語言之分際容易模糊而無法加以適當區分。語言分析的根本旨趣是釐清語言障礙後徹底解決哲學上的問題;就語言的使用來說,語言分析往往有幾項基本觀點:(1)語言與外在世界的對應關係並不嚴密;(2)對存在事物之命名所形成的意義體系與語言之豐富內涵並不相等;(3)語言為一多樣化之工具,其涵義常有變化;(4)字詞、語句之意義並不固定,有賴語言使用之上下文(context)來確認;(5)字詞、語句之意義也有賴使用時之規定、習慣因素來確認。
  語言分析有助於釐清一些字詞、概念的涵義,對哲學問題的解決及溝通的順暢有相當大的幫助,例如赫斯特(P.H. Hirst)、皮德思(R.S. Peters, 1919~ )等人對「教育」、「懲罰」等重要概念進行分析,並獲致一些結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語言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