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赦免地踊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yamenchi Odori
作者: 吳明月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日本民俗舞蹈,也稱作《燈籠舞》。京都市左京區八瀨秋元町的秋元神社,在十月十一日的祭典中所演出的舞蹈。當地原來免納徭役,在寬永四年(1672)被取消。其後經但馬守老中秋原的裁定,始又免徵;為了表達謝意,在氏神天滿宮內建祠祭祀但馬守之靈,此舞便是用以奉祀的舞蹈。入夜以後,工作及演出人員都集中在廣場上,有領唱者四人、太鼓手一人、持太鼓二人、拿燈籠八人、舞者十人等列隊向神社出發。燈籠製作精巧,繪著各式花樣,女裝的少年抱著燈籠;十二、三歲的少女舞者,穿著友禪各服,腰帶前繫吉彌結,帶手背套、穿白襪、草鞋,頭戴花笠,在跳《茶摘踊》時變換服裝,帶上頭巾,打扮成小原女的模樣。以板敷為舞台,領唱者隨著太鼓的節拍歌唱,一曲終了,舞者和燈籠手一起下場休息。而後有新發意(初入佛門者)眾的藝能演出,有《道歌》、《汐汲踊》、《花摘踊》、《茶摘踊》、《御所踊》、《白糸》、《忍踊》、《津島踊》、《屋形踊》、《狩場踊》等十曲流傳,是具有古風的風流踊歌曲,節拍各異。
參照: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赦免地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