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遇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ㄤㄈㄥˊㄖㄨˊ:「ㄡˇㄩˋ」、「ㄒㄧㄤㄩˋ」、「ㄩˋㄐㄧㄢˋ」、「ㄊㄚㄒㄧㄤㄩˋㄍㄨˋ」。
  2. ㄐㄧㄏㄨㄟˋㄖㄨˊ:「ㄐㄧˋㄩˋ」、「ㄐㄧㄩˋ」。
  3. ㄗㄠㄕㄡˋㄖㄨˊ:「ㄗㄠㄩˋ」、「ㄩˋㄋㄢˋ」、「ㄩˋㄏㄞˋ」、「ㄩˋㄐㄧㄡˋ」。
  4. ㄉㄨㄟˋㄉㄞˋㄖㄨˊ:「ㄌㄧˇㄩˋ」、「ㄕㄨㄩˋ」。
  5. ㄉㄞˋㄩˋ:①ㄉㄨㄟˋㄉㄞˋㄎㄨㄢˇㄉㄞˋㄖㄨˊ:「ㄨㄛˇ˙ㄇㄣㄧㄥˋㄧㄠㄉㄠˋㄊㄚㄐㄧㄚㄗㄨㄛˋㄎㄜˋㄅㄧㄥˋㄑㄧㄝˇㄕㄡˋㄉㄠˋㄐㄧˊㄏㄠˇ˙ㄉㄜㄉㄞˋㄩˋ。」②ㄒㄧㄣㄕㄨㄟˇㄍㄨㄥㄗㄨㄛˋ˙ㄉㄜㄅㄠˋㄔㄡˊㄖㄨˊ:「ㄓㄜˋㄐㄧㄚㄍㄨㄥ˙ㄉㄜㄉㄞˋㄩˋㄅㄨˊㄘㄨ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相逢。
    【例】奇遇、巧遇、遇人不淑
  2. 機會。
    【例】機遇、際遇、良遇
  3. 對待。
    【例】禮遇、待遇、殊遇
  4. 遭受。
    【例】遇難、遇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相逢、不期而會。如:「巧遇」。《書經.胤征》:「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
2.契合、投合。《孟子.公孫丑下》:「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韓非子.難二》:「遇於法則行,不遇於法則止。」
3.得志、得到賞識。《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序》:「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漢.王充《論衡.逢遇》:「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
4.對待。如:「禮遇」。《宋史.卷三六一.張浚傳》:「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純實可謀大事。」
5.遭受。《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為鄉黨所笑。」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6.抵擋、對付。《商君書.外內》:「以此遇敵,是以百石之弩射飄葉也。」《荀子.大略》:「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
[名]
1.機會。如:「際遇」、「機遇」。三國吳.韋昭〈博奕論〉:「設程試之科,垂金爵之賞,誠千載之嘉會,百世之良遇也。」
2.姓。如漢代有遇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又音: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逢、不期而會。
同義詞: 拄、搪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