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卡洛娃,娜塔麗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karova, Natalia (1940-)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出生於列寧格勒,俄裔美籍芭蕾伶娜、演員與製作人,1953-1959年受訓於瓦嘉洛娃(Vaganova)創辦的列寧格勒舞蹈學校(the Leningrad Choreographic School),師事芭蕾名家M. Mikhailov與Elena Shiripina,1976年嫁給愛德華.卡卡(Edward Karkar)為妻,1958年首度在畢業公演中演出索洛耶夫(Yuri Soloviev)的作品,1959-1970年應聘為基洛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的首席舞者,1970年背離蘇聯在倫敦巡迴公演時投奔西方社會,同年加入美國芭蕾舞團擔任首席芭蕾伶娜,1972年成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Royal Ballet)的客席藝術家,此後成為揚名國際的超級舞星,客串演出過的芭蕾舞團包括:二十世紀芭蕾舞團、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漢堡芭蕾舞團、羅蘭馬賽國家芭蕾舞團、倫敦節慶芭蕾舞團、米蘭斯卡拉芭蕾舞團……。1983年 娜塔麗亞.馬卡洛娃除了開始為美國芭蕾舞團重新再現裴堤帕的古典舊作外,同時也出現在銀幕上主演舞蹈影片《蹎在你的足尖上》(On Your Toes),1988年在倫敦與基洛夫芭蕾舞團的同台演出,1989年離鄉十九年後首度回列寧格勒參加基洛夫芭蕾舞團的演出。娜塔麗亞.馬卡洛娃是二十世紀下半最傑出與完美的芭蕾伶娜,她具有修長的四肢與纖細柔軟的腰身,她完美的線條與美妙的舞姿無人能出其右。三十年的舞台生涯她始終保持高度的舞蹈技巧與充滿生命力的演出,她是舞台上的千面女郎,有時是刁頑的時代少女,有時是純潔的聖母瑪麗亞,她的造型可以是時代女性的陽剛,也可以是傳統女性的陰柔,她拿手的舞碼包括傳統芭蕾舞劇《吉賽爾》(Giselle)、《唐吉柯德》(Don Quixote)、《灰姑娘》(Cinderella)、《睡美人》(The Spleeping Beauty)、《仙女》(La Sylphide)、《天鵝湖》(Swan Lake)、《胡桃鉗》(The Nutcracker)、《雷蒙達》(Raymonda)、《柯比莉亞》(Coppelia)、《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等;在現代的舞作方面與她合作過的名編舞家包括貝嘉(Béjart)、阿胥頓(Ashton)、巴蘭欽(Balanchine)、培堤(Petit)、都鐸(Tudor)、約翰.柯蘭可(John Cranko)與羅賓斯(Robbins)等。除了劇場的演出馬卡洛娃也是電視節目的常客,她的許多舞蹈作品與專輯像《垂死天鵝》、《吉賽爾》、《羅密歐與茱麗葉》、《馬卡洛娃》、《馬卡洛娃的回歸》……等,都是電視觀眾喜愛的節目。1989年由於蘇聯解體政治情況的改變,離鄉多年的馬卡洛娃,首度回列寧格勒與分離十九年的親人相聚,並於1990年參加基洛夫芭蕾舞團的演出,一方面為家鄉的後生晚輩做示範的演出,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舞台生涯劃下完美的句點,從此退居幕後以製作的工作為主。
參照:
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卡洛娃,娜塔麗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