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瓦涅爾,卡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ehner, Karin (1926-)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原籍德國,在法國發展的舞蹈家。生於Silesia,卡琳的母親是一位自然主義者,對於體操特別熱衷,尤其是孟遜德克(Mensendieck)的鍛鍊法,因此卡琳自幼就被送入體操學校,但她對於體操並不感興趣,後來到萊比錫進入魏格曼(Mary Wigman)的舞蹈學校就讀。畢業後前往阿根廷,在阿根廷看到默劇大師馬叟(Marcel Marceau)的演出,被默劇豐富的肢體語言所吸引。在馬叟的推薦下,到巴黎跟隨德庫(Etienne Decroux)學習默劇,其表現特別受到德庫的賞識。可是卡琳興趣仍是舞蹈,所以她進入帕拉葉(Salle Pleyel)的「121舞蹈教室」(Studio 121)。1953年,她加入安德魯絲(JérÔme Audrews)舞團,在該團中認識了羅賓森(Jacqueline Robinson)、塞利(Jean Serry)、舍廉(Laura Sheleen)和杜佩夫婦(Dominique et Françoise Dupuy),她從舍廉身上接觸到葛蘭姆(Martha Graham)技巧。1959年,到美國跟隨葛蘭姆、何斯特(Louis Horst)和李蒙(José Limón)學習。1958年成立了「卡琳.瓦涅爾現代舞團」,除了編舞和表演之外,她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她的教學直接、簡潔和清晰,對教育極為熱心且包容力也很大。她曾在「國立高等體育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ducation Physique)任教。引導了許多體操老師轉為優秀的現代舞蹈人才。1960年,她在著名的「Schola Cantonum現代音樂學校」開設現代舞課程,把舞蹈引入現代音樂學府之中。1982年,被委任為「La Rochelle國立藝術學院」現代舞主任。重要作品:《十字路口》(Carrefour)、《祕密花園》(Le jardin secret)、《遠古的話語》(Discours primitif, 1959)、《門前》(Devant la porte)、《等待》(L´ Attente)、《呼喚》(L´Appelée)、《入迷》(Extase, 1962)、《希望之鄉》(La terre promise, 1966)、《Ani Couni》、《影像》(Images)、《不-存-在-的-鳥》(L´Oiseau-qui-n´exite-pas)、《步行》(Les marches, 1980)、《望》(Sehnsucht, 1981)、《在普瓦提埃換月台》(Changement de quai à Poitiers, 1983)、《最後一頁,撕掉!》(Dernière page, déchirée, 1985)、《Exode》(1986)、《望之二》(Sehnsucht 2, 1989)、《那個沒有名字的人》(Celui sans nom, 1990)、《私人日記》(Journal intime, 1994)。
參照:
J. Robinson《Modern Dance in France-An Adventure 1920-1970》199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瓦涅爾,卡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