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較體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作者: 張宏亮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比較體育主要是對體育作比較的研究。所謂「比較」,是指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之事物,如制度、組織、設施等,辨別其異同,分別其優劣,分析其因果等加以論述之意,例如對於兩個國家、民族、地區或社會由於其不同的傳統背景、思想、政策、計畫等所顯示的實際情形加以比較;以此方法應用於體育,將各國的體育制度、背景、政策、設施、計畫等加以比較,並分辨其優缺點,以供政府對體育之施政參考,即稱為比較體育。廣義的比較體育包括運動,因為體育與運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比較體育最早起源於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西元前七世紀時,有關競賽行政、選手之選拔與訓練、規則與裁判以及觀眾等事務,已擴散至希臘各城邦和埃及。
  比較體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快速的成長,由於國際局勢不斷改變,戰後人類更希望增進彼此了解,聯合國致力謀求世界和平,國際航空、旅遊事業、電視傳播與交通的發展等,促進了比較體育與運動的發展。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第一屆國際比較體育研討會在以色列溫蓋特體育學院(Wingate Institute)舉行;與會之各國學者互相交換意見,並組成國際比較體育學會。
  各國之間體育措施之所以要互相比較,主要目的是:
1.互相了解各國之體育設施,增進國際體育交流;2.發掘各國體育設施的優點與缺點,做為改進體育的參考;3.了解各國之體育制度,做為改進體育事業之基礎;4.打破本位主義的觀念,擴大視野,比較體育之理論與方法,促進國際體育學術交流;5.獲得完整之體育真實資料;6.拓展體育研究的範疇,謀求更大的貢獻;7.培養國際共同的體育觀念與態度,增加國際體育合作。比較體育之領域廣闊,有賴科學方法分析比較。由於國際情勢的變動,各國體育設施隨政治、經濟、教育、社會等因素的不同而各異,故比較的內容繁多。一般比較體育的比較內容有:體育政策、行政組織、經費設備、各級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專業體育、學術研究及國際體育活動(如競賽、表演、展覽、會議)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比較體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