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嶇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ㄕㄢ
  • 部首外筆畫 11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ㄑㄧˊㄑㄩ:A>ㄕㄢㄌㄨˋㄅㄨˋㄆㄧㄥˊ˙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ㄑㄧˊㄑㄩㄋㄢˊㄒㄧㄥˊ」。B>ㄔㄨˇㄐㄧㄥˋㄎㄨㄣˋㄋㄢˊㄖㄨˊ:「ㄑㄧㄢˊㄊㄨˊㄑㄧˊㄑ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崎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參見「崎嶇」、「嶇嶔」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崎嶇」:

⑴ 山路艱險峻峭,高低不平。《廣韻.平聲.虞韻》:「嶇,崎嶇。」《集韻.平聲.支韻》:「崎,崎嶇,山險。」《字彙.山部》:「嶇,崎嶇,山路不平。」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詩:「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三國演義》第三三回:「但見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

⑵ 比喻處境艱難。《史記.卷三四.燕召公世家》:「燕外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彊國之閒,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列傳》:「及李傕、郭汜之亂,彪盡節衞主,崎嶇危難之間,幾不免於害。」宋.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

2. 「嶇嶔」:形容山勢險峻。漢.王褒〈洞簫賦〉:「徒觀其旁山側兮,則嶇嶔巋崎。」南朝宋.范曄〈樂遊應詔〉詩:「遵渚攀蒙密,隨山上嶇嶔。」唐.杜甫〈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詩:「焉得輟雨足,杖藜出嶇嶔。」

注音: ㄑㄩ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嶇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