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iǎ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iǎo |
解釋:
[形] 1.高妙、靈活、聰慧。如:「靈巧」、「巧思」、「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美好。《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技藝精妙。如:「巧手」、「巧工」。漢.王充《論衡.自紀》:「大簡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唐.秦韜玉〈貧女〉詩:「敢將十指誇偏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4.虛偽不實。如:「花言巧語」。《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唐.白居易〈新樂府.天可度〉:「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名] 精妙的技能、才藝。如:「乞巧」。《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副] 1.恰好。如:「湊巧」、「碰巧」、「巧遇」。 2.狡詐、虛偽。如:「巧辯」、「巧立名目」。唐.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巧造語言,鑿空構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khá
|
解釋:
|
|
音讀: |
khiáu
|
解釋:
|
|
音讀: | kháu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巧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精妙之技能、才藝。如:「乞巧」。《說文解字.工部》:「巧,技也。」《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2. 技藝精妙。如:「巧手」、「巧工」。漢.王充《論衡.自紀》:「大簡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唐.秦韜玉〈貧女〉詩:「敢將十指誇偏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3. 美好、美妙。《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文苑英華.卷二○三.南朝梁.簡文帝.紹古歌》之一:「可憐年幾十三四,工歌巧舞入人意。」 4. 聰慧、靈活、高妙。如:「靈巧」、「機巧」。《南史.卷三一.列傳.張裕》:「(張)永涉獵書史,能為文章,……又有巧思,益為文帝所知。」唐.白居易〈見小姪龜兒詠燈詩并臘娘製衣因寄行簡〉詩:「巧婦才人常薄命,莫教男女苦多能。」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火炮響驚天動地,施謀略巧計安排。」 5. 狡詐、虛偽不實。如:「巧辯」、「巧立名目」、「花言巧語」。《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唐.白居易〈新樂府.天可度〉:「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6. 恰好。如:「碰巧」。《明史.卷二一○.徐學詩列傳》:「而精悍警敏,揣摩巧中,足以趨利避害,彌縫缺失。」《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機緣到了,自然遇著湊巧的。」《紅樓夢》第五八回:「薛姨媽素昔也最憐愛他的,今既巧遇這事,便挪至瀟湘館來和黛玉同房。」 |
|
注音: | ㄑㄧㄠ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巧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