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促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ㄎㄠˋㄐㄧㄣˋㄖㄨˊ:「ㄘㄨˋㄒㄧㄔㄤˊㄊㄢˊ」。
  2. ㄆㄛˋㄑㄧㄝˋㄖㄨˊ:「ㄐㄧˊㄘㄨˋ」、「ㄘㄤㄘㄨˋ」、「ㄉㄨㄢˇㄘㄨˋ」、「ㄘㄨㄥㄘㄨˋ」。
  3. ㄆㄛˋ使ㄕˇㄖㄨˊ:「ㄘㄨㄟㄘㄨˋ」、「ㄉㄨㄘㄨˋ」、「ㄘㄨˋㄐㄧㄣˋ」、「ㄉㄨㄣㄘ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促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催、推動。
    【例】促進、促使
  2. 緊迫、時間短暫。
    【例】急促、匆促、短促
  3. 靠近。
    【例】促膝談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副]
急迫、緊迫。《新唐書.卷九七.魏徵傳》:「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徵所為,促召之。」《聊齋志異.卷一○.素秋》:「駭異聞,素秋促入,慘然曰:『兄弟何以隔閡?』」
[形]
短。晉.無名氏〈同生曲〉二首之一:「人生不滿百,常抱千歲憂。早知人命促,秉燭夜行遊。」唐.柳宗元〈封建論〉:「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動]
1.靠近。如:「促膝長談」。《文選.左思.蜀都賦》:「合樽促席,引滿相罰。」
2.催迫。如:「督促」、「敦促」。唐.李白〈魯郡堯祠送吳王之琅琊〉詩:「日色促歸人,連歌倒芳樽。」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縮短距離。
音讀: tshio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急迫、緊迫。《說文解字.人部》:「促,迫也。」《新唐書.卷九七.列傳.魏徵》:「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徵所為,促召之。」《聊齋志異.卷一○.素秋》:「駭異聞,素秋促入,慘然曰:『兄弟何以隔閡?』」

2. 急速、快速。《玉篇.人部》:「促,速也。」《資治通鑑.卷五一.漢紀四十三.順帝陽嘉二年》:「大司農劉據以職事被譴,召詣尚書,傳呼促步,又加以捶撲。」《聊齋志異.卷八.崔猛》:「途遇數人,縶一男子,呵罵促步,加以捶扑。」

3. 催迫。如:「督促」、「敦促」。《字彙.人部》:「促,催也。」唐.李白〈魯郡堯祠送吳王之琅琊〉詩:「日色促歸人,連歌倒芳樽。」《三國演義》第五三回:「玄德自雲長來取長沙,與孔明隨後催促人馬接應。」

4. 靠近、靠攏。如:「促膝長談」。《廣韻.入聲.燭韻》:「促,近也。」《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淳于髡》:「日暮酒闌,合尊促坐。」晉.左思〈蜀都賦〉:「合樽促席,引滿相罰。」

5. 短。《字彙.人部》:「促,短也。」晉.無名氏〈同生曲〉二首之一:「人生不滿百,常抱千歲憂。早知人命促,秉燭夜行遊。」唐.柳宗元〈封建論〉:「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6. 小、狹窄。如:「地促人稀」。《字彙.人部》:「促,局促,小貌。」三國魏.阮籍〈元父賦〉:「故其城郭,卑小局促。」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智窮兵敗,土疆日促。」

注音: ㄘ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促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