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慮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慮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ǜ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ǜ |
解釋:
[名] 1.謀思、打算。《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心思、意念。《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楚辭.屈原.卜居》:「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3.姓。如春秋時有慮癸。 [動] 1.思考、謀算。如:「考慮」。《詩經.小雅.雨無正》:「旻天疾威,弗慮弗圖。」漢.鄭玄.注:「慮、圖,皆謀也。」《漢書.卷六○.杜周傳》:「微詣大將軍莫府,國家政謀,鳳常與欽慮之。」 2.擔憂、憂愁。如:「顧慮」、「憂慮」。《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浩浩洋洋,慮殫為河。」唐.顏師古.注:「慮,猶恐也。」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先王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3.審察。《聊齋志異.卷七.冤獄》:「令方慮囚,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視令而大罵。」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lī/lū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