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痱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ˊ
部 + 8 畫 = 13 fèi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èi
解釋:
  1. 因毛細孔排汗不順暢,而於皮膚表面隆起的小疹子,通常發於夏天汗多之時。 △痱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èi
解釋:
[名]
1.常在夏天高溫悶熱環境下,出汗過多而蒸發不暢,導致汗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引起淺表性炎症反應而發出很癢的小紅疹,也稱為「痱子」。
2.風痱。偏癱症的古稱。《漢書.卷五二.竇田灌韓傳.灌夫》:「嬰良久乃聞有劾,即陽病痱,不食欲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uì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