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上德無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老子〕書又稱〔道德經〕,其中一部分論道,一部分論德。在德中出現了「德」、「上德」和「玄德」的字樣。「上德無為」見於第三十三章,文字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思想以「無」、「無為」為核心,從「無」才生出相對的「有」;從「無為」才生出相對的「有為」,但是「有為」的境界並不高,和「無為」相對的最高境界是「無不為」。
  先就老子所說的「有為」而言,有為似乎是先有了意向,有了目的,成為「有所為(ㄨㄟˋ)而為(ㄨㄟˊ)」,是老子頗為不齒的。原因是在老子崇尚自然的觀念下,認為自然的成就,雖然見於道生萬物,卻不是有意的作為,因而純樸、簡單而和諧。有意的作為見於人為,人有所為而為,其目的乃是出於私欲,進而企圖占有和邀功,破壞了自然,把人類社會也造成爭奪奢侈的諸般現象,實在是人類的不幸。老子在論道中便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明道的成就,(參見「老子論道」、「有無相生」)是為「玄德」。以人的作為而言,無為才是上德,因為「無為」才能「無不為」,即是心意不受任何羈絆,等於處在完全自由的狀況中,才能對任何的為,如響斯應,是一種高超的境界,其作為也不受任何牽掣,用通俗的話說,如同不存私念,可以豁然大公一般,這才算是「上德」,反回到第一句,「上德不德」可以解釋為上德不以德為念,即是無所謂德,所以才高超;若把後一「德」字做「得」字解,便更為明顯,即是不為有所得而得的,才是上德,河上公的解釋說,古代有德之君,教民純任自然,並不倡言德字,所以反而有德,也是一說,依此對照下文的「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也自成一理。
  「上德無為」和「道常無為」相通而一貫。從老子全部思想中,可以看出其對「人為」的反對與藐視,故而「無為」便成了其一貫的崇尚之點。專就「無為」而言,似乎過於消極保守;但若從「無為」而能「無不為」而言,「無為」並不是完全「靜止不動」,反而是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到了「無不為」的階段,才見出無為的效果,從這個觀點解釋,消極是進入積極的前一步,消極不是「絕對」,是為相對的積極奠定基礎,如此了解,才不致誤解老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上德無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