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丹尼爾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enelt, Karl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丹尼爾特是奧國青年人類學家,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教授,有許多教育人類學的著作,對於教育人類學及青年人類學的研究貢獻良多。
  他認為教育人類學是教育學的基本學科,這一點與德播拉夫(Josef Derbolav)的觀點相同,對於教育人類學的了解,要採用觀察的方式。同時,對於人的教育思想、教育計畫、教育行為的每一種現象,都要建立其背景資料,這樣才能獲得每一種現象的綜觀。
  教育人類學要建立各種經驗的資料,這些資料是一種「資料知識」,對於人的基本結構,在哲學的反應與人的實際經驗中,如予以研究,可以加以了解。因此,人存在的現象與存在的必然的解釋,成為教育理論鑽研的一把鑰匙。也就是鑽研時,應從人的本質去了解教育行為,這樣才能建立教育人類學的系統。
  此外,教育人類學知識的來源,不但是從歷史或形上學而來,而且也是從所有與教育有關的科學的資料而來。這些資料在教育施為過程中,對人而言,具有引導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學中要特別強調對人的把握,而且要採取其他科學的觀點,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理論。
  他又認為資料是建立人的理論的基石,這基石的建立與教育過程有關,因為在教育過程中,必須以人類學的理論為其支柱,這樣教育過程的發展,才顯得牢固。而且教育中應該有引導的教育目的,使教育能朝有目的方向發展。尤其要強調的是:教育過程之人類學的基礎,這種基礎不只是來自人類學的思考,而且也是來自人類學的判斷。
  教育人類學要建立其架構,必須掌握以下三原則:
1.批判的原則:將人類學的問題分類,然後加以批判,掌握問題的核心。2.解釋的原則:對教育人類學的課題與問題加以解釋,使其能明朗化。3.認識的原則:對現代人類學找尋認識的路線,使認識與研究無法分離。青年人類學就是從人類學的觀點去作「青年研究」,為使青年研究更科學化起見,必須採用「經驗的青年研究」,有三種方法,其特點為:
1.採用美國近年來所發展的社會科學研究技術,與戰後歐洲採用社會學的指導方式來進行研究。2.採用人文科學中之可掌握的經驗資料的技術,與心理分析、青年心理學的方法來進行透視研究。3.採用觀察與幫助的方法,對青年的社會化過程進行研究。青年研究的內容為:(1)青年的教育條件。(2)發展與適應的引導。(3)可變性與不可變性。(4)文化成熟與社會成熟。(5)青年文化。(6)人類學指導的需要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丹尼爾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