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互動式數位影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gital Video Interactive, DVI
作者: 羅綸新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互動式數位影像基本上是一種資料壓縮和解壓縮的技術,可以將原本為十分龐大的影像資料檔案壓縮到只有原來百分之一大小的空間。這樣一來,在一片CD-ROM光碟片上就可以存入長度達一個小時左右的全螢幕數位化移動影像(每秒鐘讀取30格畫面),可以在個人電腦的螢幕上顯示出這些影像資料。
  互動式數位影像技術是一套影像處理機(processors)及軟體,它的目的是想要讓個人電腦能輕易地傳送所有型態的資訊給使用者。這個影像處理機,稱為i750PB/DB(pixel processor & display processor),是一個高度的、具有特別功能的晶片,可以用來在個人電腦上執行壓縮、解壓縮及顯像等功能;壓縮資料的比例大約是100比1。互動式數位影像允許所有的媒體,包括動態影像(motion video)、靜態影像(still image)及音響效果(audio)等以數位的方式製作、儲存與演出(playback)。
  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電腦在處理各種多媒體的能力已逐漸成熟;一般所談的多媒體系統包括文字、語音、圖片、動畫及動態影像等等,其中動態影像所帶給人們的資訊是最生動而直接的。但欲利用電腦儲存及處理數位影像所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料量太大,而使主記憶體無法容納,也使得影像資料在傳輸時速率顯得太慢,導致無法在個人電腦上產生像電視畫面一樣的影像資料。如果希望讓電腦能夠處理完全真實的移動影像,它必須在每一秒鐘讀取、顯示並儲存高達好幾百萬個位元組的資料,但個人電腦並沒有這樣高速的處理能力或龐大的資料存放空間。面對這個問題,除了增加電腦的處理速度和存放資料的空間外,要讓電腦以數位化的方式來處理完全真實的移動影像,一定要經過資料壓縮和解壓縮的過程;即必須設法除去重複的資料,將影像資料的檔案大幅縮小,以符合電腦的處理能力。IBM及Intel公司所推出的互動式數位影像技術正是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而發展出來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互動式數位影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