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為分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rtificial Classification
作者: 陳敏珍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為分類(Artificial Classification)是抽象分類(Abstract Classification)的一種,係以事物的表面特徵,作為類聚相似者、區分相異者的依據。此分類系統與事物的固有特質、內容主題毫無關連,故與自然分類(Natural Classification)有顯著的不同。而字母順序、時間序、區域別、形式等則是人為分類常使用的分類屬性。
  人為分類所採用的分類基準是易於辨識的屬性,而且通常僅採單一的特徵作為標準,故以此分類法對事物進行分類,即顯得相當單純而簡便。例如,以人為分類方式來對動物做分類,可根據動物的生活環境,將鯨及魚歸於同一類,因為牠們都生活於水中。但是若以自然分類方式來歸類,則須就其內部結構及主要特徵詳加分析,其結果將發現鯨與大象的相似性,遠較鯨與魚的相似性高,這樣的分類結果與人為分類有很大的不同。
  用人為分類系統來組織事物,所顯示出的訊息往往是片面而不其實際意義的,對於事物的了解助益較少。雖然如此,若配合其他分類系統使用,它將是相當有用的輔助工具。目前通用的圖書分類法,均涵蓋人為分類的特性。例如,杜威十進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的標準複分,依據書目、字典、百科全書、期刊等資料類型作為分類基準。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各類表的形式複分表、地理複分表、及哲學類與文學類的作者表等均屬人為分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為分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