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虯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ú
解釋:
  1.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無角龍。
  2. 蜷曲。
    【例】虯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ú
解釋:
[名]
一種古代傳說中的無角龍。《說文解字.虫部》:「虯,龍無角者。」《後漢書.卷二八下.馮衍傳》:「駟素虯而馳騁兮,乘翠雲而相佯。」唐.白居易〈折劍頭〉詩:「疑是斬鯨鯢,不然刺蛟虯。」
[形]
蜷曲。如:「虯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iû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收縮、蜷曲。
  2. [[形] ] 收縮、蜷曲的樣子。
  3. [[形] ] 比喻形容人過度節儉、吝嗇。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龍無角者。段注本《說文解字.虫部》:「虯,龍無角者。」《楚辭.屈原.天問》:「焉有虯龍,負雄以遊。」漢.王逸.注:「無角曰虯。」

2. 龍子之有角者。《說文解字.虫部》:「虯,龍子有角者。」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龍,雄有角,雌無角。龍子一角者蛟,兩腳者虯,無角者螭也。」

3. 龍之通稱。《文選.卷三五.七下.張協.七命》:「陰虯負檐,陽馬承阿。」唐.李善.注:「虯,龍也。」《後漢書.卷二八下.馮衍傳》:「駟素虯而馳騁兮,乘翠雲而相佯。」唐.白居易〈折劍頭〉詩:「疑是斬鯨鯢,不然刺蛟虯。」

4. 蜷曲。《集韻.上聲.小韻》:「虯,蟉虯,曲皃(貌)。」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陳侯立身何坦蕩,虯鬚虎眉仍大顙。」《醒世姻緣傳》第三四回:「只見一個人長身闊膀,黑面虯髯,好似西洋賈胡一般走來。」

注音: ㄑㄧ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虯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