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定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è dì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設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è dìng |
解釋:
1.預先設置訂定。如:「這臺洗衣機有自動定時裝置,一到設定的時間就會自動完成洗衣功能。」 2.指法律關係的創設。如設定抵押權或地上權等。 3.邏輯上必須條件的假設。例如「柏拉圖的兒子替他父親完成了《理想國》一書」這句話中,就包含了兩項設定。第一,柏拉圖有一個兒子。第二,柏拉圖曾從事撰寫《理想國》一書,但沒有完成它。缺少這兩項設定的任何一項,這句話就毫無意義。也稱為「預設」。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設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resumption |
作者: | 李奉儒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設定是指不用證據而視為當然的假定,如多數刑法以一個人被控犯罪時,先設定其為無辜,然後再證實其有罪或無罪。 設定主要是有關事實和法律兩個方面;所謂事實的設定,是由一位面對事實問題的試驗者,從一個存在的事實至另外存在的事實所做的推理。這個設定可能被證據推翻而得到相反的結果。 所謂法律的設定;是由法律從人類的理性和經驗中抽繹出來的結果,又分為兩種情形:一是反證的設定(a rebuttable presumption),有證據推翻設定而得到相反的結果;一是確定的設定(a conclusive presumption),指設定不能由證據推翻。 每個設定的起源都是事實的而非法律所定。隨著時間的改變,事實的設定也可能變成法律的設定,且可能是無可爭議的設定。當設定的真實普遍為人接受時,其地位可提升至法理的箴規(maxim of jurisprudence)。設定如果為一般性認為決定性規則時,則可列入為法律上的假定(legal fictions)。盡管如此,由於該假定原本只是事實的設定,也因而只能作為論證的力量。 法律的設定嚴格地說並不是證據,其作用只在對判決中的問題之論證或證據作進一步地責任確認。雖然法律的設定在不嚴謹的用法中,可當作是證據,但仍只是法律規則或結論的假定而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設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