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傳播 - 教育百科
學 | |
術 | |
傳 | |
播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作者: | 傅雅秀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者經由正式(formal)與非正式(informal)的資訊管道,使用並傳播學術資訊(scholarly information),稱為學術傳播(scholarly communication)。正式的傳播途徑包含圖書、期刊、會議論文、博碩士論文、研究報告、專利和標準等公開發表的文獻。非正式的傳播途徑則指同事間交談、備忘錄、私人來往之信件、會議討論與交換預刊本(pre-print)等。學術傳播包含人文學、藝術、社會科學及自然應用科學等領域的資訊傳播。19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科學家的學術文化交流較活躍,科學傳播受到很大的重視。1970年左右,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的傳播才逐漸引起關注。在創作學術資訊的過程中,必須掌握前人的相關研究,以之為基礎,避免重複,並作為自身研究的參考,此即為資訊利用,亦即資訊尋求。換言之,學者將研究成果發表,散播於出版品中,並從這些出版品中尋求資訊,因此學術傳播與資訊尋求可謂一體的兩面,二者並構成一循環。學術傳播系統包括研究人員、出版者、學會、圖書館與書店等重要成員。正式的學術傳播途徑,即圖書、期刊、與包括會議論文、博碩士論文、研究報告和專利等之灰色文獻,稱為一次資料(primary sources)。而經過整理彙整及密集加工成書目、索引、摘要、目錄、名錄、手冊、便覽、字典和百科全書等協助資訊尋求者查尋一次資料之所在者,稱為二次資料(secondary sources)。正式的學術交流是公開的,資訊嚴謹而完整,可永久儲存,且可檢索。但正式的學術傳播不是即時互動的,資訊較舊。近年來,學術傳播有期刊出版的危機,期刊價錢昂貴,另有出版延宕、同儕評審等常探討的議題。網際網路(Internet)創造散播研究的新的低價方法,高能物理領域以電子自行出版(e-print self-publishing)新技術處理科學資訊之傳播。公開取用(open access)和大學機構典藏制度亦改進了學術傳播。1998年6月,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ARL)設立學術出版及學術資源聯盟(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簡稱SPARC),在網路數位環境中擴展資訊傳播。未來學術傳播之趨勢著重於利用電子工具散播資訊,除了使用搜尋引擎、電子書、電子期刊、電子資料庫、和網路資源,另一新形式的電腦輔助傳播系統-部落格(blog)等媒介亦方興未艾。傅雅秀(1999)。從圖書資訊學的觀點探討科學傳播。臺北市:漢美。蔡明月(2003)。學術傳播與書目計量學。在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第二章,頁29-60)。臺北市:國立編譯館。Aaron, L. (2010, Oct.)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 survey of world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10), 2049-2060. |
|
參考資料: 傅雅秀(1999)。從圖書資訊學的觀點探討科學傳播。臺北市:漢美。蔡明月(2003)。學術傳播與書目計量學。在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第二章,頁29-60)。臺北市:國立編譯館。Aaron, L. (2010, Oct.)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 survey of world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10), 2049-2060.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術傳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