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檢出資料;檢索到資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it (searching)
作者: 曾元顯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資訊檢索中,英文的hit一詞,可翻譯為檢出,意指根據使用者提交的檢索條件,檢索系統或搜尋引擎處理後,有查詢到結果,而其所回傳的資料,即為檢出資料。在使用布林邏輯(boolean logic)為檢索模型的系統中,查詢條件以布林邏輯表達,符合條件的文件即被檢出,為預料中的資料,不符合條件的文件就視為不相關而沒有傳回。因此檢出的概念,跟找到資料的概念連結在一起。可以簡略地說,某次的檢索,有檢出資料時,就可以說有一個hit,沒有的時候,就說miss。跟檢出相關的概念,有誤檢(false hit或是false positive),亦即檢出的資料中有不相關者,或者因查詢條件不正確、不完整,而檢出不想要的資料。例如,同形異義詞「杜鵑」有花、鳥等多種意義;「蘋果」是指水果或是電腦公司,需要有前後文輔助。這類詞彙,最容易造成誤檢的情況。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是遺漏(miss或是false negative),亦即檢索的結果不完全、不完整,或是完全沒有結果。通常是因為布林邏輯的表達漏洞而沒有涵蓋預期的範圍,或是表達得太嚴格而沒有文件符合條件,因此造成遺漏的現象。在向量模型等較進階的檢索技術引進後,檢出資料是按相關程度排序,而不是二分為相關與不相關,這時檢出的意義,跟找到資料的概念,就差距很大。檢出的資料,不意味著相關的資料,或預料中的資料。因此,在非布林邏輯的檢索系統中,檢出的概念,很少被使用或是提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檢出資料;檢索到資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