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列希斯勒 - 教育百科
德 | |
列 | |
希 | |
斯 | |
勒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rechsler, Julius |
作者: | 詹棟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列希斯勒是德國的教育人類學家,其主要著作〔人類學與教育學〕(Anthropologie und Pädagogik, Anthropology and Pedagogy)於一九六五年出版,對教育人類學的研究有很大的影響。 他認為教育學的研究要注意兩個問題:一為環境問題;一為實際問題。這兩個問題是對立的,但需要時則結合在一起。人之所以成為人,是「改變」或「形成」的條件,使環境與實際兩者產生「無法斷絕關係的反應」,使立於實際中的人與環境產生完整的關係。 他又認為人類學的論題是重視人生活在環境與實際之中的關係;環境是由人所把握、承擔、訂定;實際是由人所安排、形成並認識。教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就是要使人及環境、實際等三方面發生交互作用。教育是為人的生活而設的,因此教育的施為也要以此為前提,教育不是可以遺棄的附加物,所以人不能忽視教育。從這個觀點出發,可以推演出教育必須基於下列兩個觀點: 1.生物的觀點:兒童自從出生以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能力自己生活,必須仰賴成人養護、照顧,使他有著足夠的營養與妥善的關懷,慢慢地成長,依階段發展,成人則幫助發展。 2.社會文化的觀點:人是動物的一種,但與其他動物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其他動物依靠本能而生活;人是依社會文化而生活。因此必須學習在社會文化中成長的態度與生活方式,因而必須有教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列希斯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