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美感判斷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esthetic Judgement
作者: 崔光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感判斷力」是運用反省來衡量或界定自己主觀內在美感的心理歷程或能力。「美感判斷力」一詞,出自康德(Imm. Kant)一七九○年所發表的〔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一書,但早在他任科尼希堡大學邏輯教授的〔邏輯講義〕第八十一節中,就已清楚分析過「判斷力」的意義:判斷力是尋求普遍與特殊之間關係的心理功能。判斷依功能不同,又分定性判斷力與反省判斷力兩類,而後者僅具主觀的有效性。
  按照康德的分類,「定性判斷力」是將普遍規律具體應用於特殊事例的能力。「反省判斷力」雖然也是普遍規律與特殊事例之間的一種判斷,但不是由普遍規律的理解出發,而是由主觀感情針對個別事物產生快與不快的感受,然後用普遍的原則加以解釋何以產生此種感情的原因。由於是先發生快與不快的感受,然後再內省自己的感情,因此稱為「反省判斷」。
  康德認為美感判斷力在性質上屬於反省判斷,例如判斷「這朵玫瑰花是美的」,在心理歷程來說,首先是某一朵玫瑰花嬌豔欲滴的鮮紅色彩,和婀娜多姿的形相,刺激我的視覺,引起了我主觀的感情,而使我運用「美」這一個普遍的觀念來描述我內心的快感。因此「美感判斷力」是由「特殊事例」到「普遍觀念」的一種判斷。
  康德站在「理性批判」的立場,既不同意理性主義者將「美」混同為抽象的「完善」觀念,也不贊成經驗主義者將「美」還原為經驗中的快感或其他主觀的感情,因而提出具有橋樑性質的「判斷力」,將感性和理性連結起來,並且分析美感判斷力中各相關要素,以彰顯美感的多面性與複雜性。
  透過「美感判斷力」的心理分析,康德找到綜合經驗主義的「快感」與理性主義的「完善」觀念之間的橋樑,也進一步擴展了「美感」的意義,避免其限於感情上的快與不快,以及理性上的省思之片面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美感判斷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