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機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òng j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動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òng jī |
解釋:
因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所引發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驅力。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動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otivation |
作者: | 陳啟勳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動機在心理學中是一種內在歷程;就刺激與行為的關係而言,動機是一中介變項。動機給予個體能量,引發個體的活動,維持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個固定目標。其產生是由於內在生理或心理的需求或外在的誘因,使個體呈現緊張的狀態。此時,個體為消除此緊張狀態、恢復平衡所產生的內在歷程,便是動機。 例如,口渴是身體內水分的不均衡狀態,所產生的生理上的緊張,它會促使個體尋找水分解渴,此即動機的作用。解渴以後,生理獲得均衡,就不再尋找水分。獎學金是一誘因,學生在乎獎學金的獲得,必然產生緊張狀態,積極努力學習,準備以優異成績獲取獎學金,這也是動機的作用。 動機是一內在歷程,無法客觀的觀察到。因此,研究動機存在一些的困難。下面是關於動機的一些性質: 1.動機是行為的原因及表現方式的推理解釋。 2.沒有一種動機是孤立的;不同動機互相影響,有的彼此抑制,有的相互強化。 3.類似的動機未必表現出類似的行為,相同的行為也未必來自相同的動機。 4.任何一種行為可能由多種不同的動機一起作用。 5.有很多術語,在語意上與動機的涵義極為相似,例如:興趣、需求下好奇、抱負、期待等。 6.就行為的當事者而言,不一定能完全察覺行為的動機。 人類的動機是藉外顯的刺激或行為加以推測的。因此,學者的分類頗不一致,韋伯(Ann L. Weber)根據動機的來源及理論,認為大部分動機可以分為下列四種: 1.生理性動機(physiological motives),如飢餓、渴等。 2.習得動機(learned motives),如攻擊、親和、成就、權力等。 3.影響動機(effectance motives),如活動、探索、好奇心及操弄等。 4.合成動機(combination motives),如性、依附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動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名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動機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動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ōng-ki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動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