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化原則論 - 教育百科
類 | |
化 | |
原 | |
則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Generalization Theory |
作者: | 張景媛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國的心理學家周德(C.H. Judd)對學習遷移,提出類化原則論。強調在經驗中學到的原理原則,才是造成以後學習遷移的主要原因。桑代克(E.L. Thorndike)曾提出同元素論(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認為新舊兩種學習情境必須有共同的元素存在才有學習遷移的可能;而周德則認為學習時應對整個情境了解,並且在舊學習中學到原理原則才會產生學習遷移。同元素論是持分析的看法,而類化原則論則強調整體的關係。 在一九○八年時,周德曾以實驗法驗證他的理論。他以小學高年級男生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A和B兩組。其中對A組學生教以光線經水面折射的原理,B組則為控制組。起先讓兩組學生射擊水面下四吋的靶子,兩組的成績大致相同。後來將靶子降到水面下十二吋時,發現A組的學生較能適應新情境,進步速度較快。B組則因嘗試錯誤的關係,進步較慢。 賈德的實驗顯示出A組的學生因了解水中折射的原理,所以才能很快的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由此可見,原理原則的學習有助於學習的遷移。 學習遷移並不是習得行為的重複表現,而是將習得的經驗擴大或重組。在學習時,所獲得的原理原則若是由自己領悟而來,其學習遷移的效果就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盡量提供學生自我學習的機會,並鼓勵學生學到概念,形成原理原則,如此方能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遷移。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類化原則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