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威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ㄌㄧㄥˋㄖㄣˊㄐㄧㄥˋㄨㄟˋ˙ㄉㄜㄑㄧˋㄕˋㄖㄨˊ:「ㄕㄥㄨㄟ」、「ㄑㄩㄢˊㄨㄟ」、「ㄨㄟㄓㄣˋㄩˇㄋㄟˋ」。
  2. ㄌㄧㄥˋㄖㄣˊㄐㄧㄥˋㄨㄟˋ˙ㄉㄜㄖㄨˊ:「ㄨㄟㄧㄢˊ」、「ㄨㄟㄇㄥˇ」、「ㄨㄟㄈㄥㄅㄚㄇㄧㄢˋ」、「ㄨㄟㄇㄧㄥˊㄩㄢˇㄅㄛˋ」。
  3. ㄆㄧㄥˊㄐㄧㄝˋㄑㄧㄤˊㄉㄚˋ˙ㄉㄜㄑㄧˋㄕˋㄑㄩㄢˊㄌㄧˋ使ㄕˇㄖㄣˊㄈㄨˊㄘㄨㄥˊㄖㄨˊ:「ㄨㄟㄒㄧㄝˊ」、「ㄨㄟㄅㄧ」、「ㄨㄟㄏㄜ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威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ēi
解釋:
  1. 使人敬畏的態度或能壓服人的力量。
    【例】威嚴、示威、狐假虎威
  2. 震懾、逼迫。
    【例】威震天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ēi
解釋:
[名]
1.尊嚴。如:「威儀」、「威信」、「威嚴」。《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遼史.卷七四.韓知古傳》:「捐棄旗鼓,損威辱國。」
2.權勢,能壓服別人的力量。如:「發威」、「示威」。《商君書.去彊》:「刑生力,力生彊,彊生威。」《隋書.卷七○.李密傳》:「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
3.姓。如清代有威應洪。
[動]
1.震懾。如:「聲威天下」。《易經.繫辭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2.以聲勢或武力逼迫他人。如:「威脅」、「威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u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丈夫的母親。《說文解字.女部》:「威,姑也。漢律曰:『婦告威姑。』」

2. 尊嚴、威嚴,使人敬畏之氣勢。如:「威信」。《集韻.平聲.微韻》:「威,一曰有威可畏謂之威。」《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晉.杜預.注:「言天鑒察不遠,威嚴常在顏面之前。」《遼史.卷七四.列傳.韓知古》:「捐棄旗鼓,損威辱國。」

3. 權勢、權力。《韓非子.詭使》:「而士卒之逃事伏匿,附託有威之門以避傜賦,而上不得者萬數。」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三國演義》第三回:「卓自是威勢越大,自領前將軍事。」

4. 刑罰。《書經.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韓非子.用人》:「上無私威之毒,而下無愚拙之誅。」民國.陳奇猷.集釋:「私威者,不案法而行罰也。」《抱朴子.內篇.崇敬》:「操殺生之威,提黜陟之柄。」

5. 以武力、威勢凌逼他人。如:「聲威天下」。《易經.繫辭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韓非子.說疑》:「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漢書.卷九一.貨殖傳.范蠡》:「禮誼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

6. 姓。如清代有威應洪。

注音: ㄨㄟ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威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