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和 - 教育百科
君 | |
子 | |
和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傅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君子和」三字在〔論語‧子路篇〕中有「君子和而不同」的句子,意思是君子無乖戾之心,能夠與別人的意見調和,但君子並不刻意曲從人意,苟且贊同,有為的君子,為人處事應做到中正平和。 東漢末期政治風氣敗壞,士人多喜諂媚迎合,時人劉曼山特作〔辨和同之論〕;至漢獻帝時,阿媚之風愈熾,每每以「同」為「和」,因此荀悅在所著〔申鑒‧卷四〕再論「君子和」之真義。 荀悅將「君子和而不同」之義再加以詮釋說:「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氣,聽和聲以平其志,納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和羹是將甜酸苦鹹辣五味的食物,加以調理而成;和聲是將宮商角徵羽五音,和諧譜出悅耳的樂章;和言是將優劣良窳,應革應興的意見,加以調和;和行則為時中道而行,不狂不狷,進退得宜。荀悅用具體的羹、聲、言、行四項為例,說明「和」的真諦,以見其重要性;並感嘆當時士人不識「和」與「同」之別,誤以揣摩上意、曲從附和為「和」。他說:「違上順道謂之忠臣,連道順上謂之諛臣。」忠臣堅持義理,即使違背上意也不願苟同;誠臣則不辨是非,不顧真理,事事順從上意,苟同附和。如果這種風氣不改善,皇帝將成為一意孤行的專制帝王,對國家人民將十分危險,古代已有這樣的暴君,所以荀悅嚴重地警告:「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則幾於喪國焉。」 總之,荀悅再三強調「和」與「同」截然不同,君子有接納善言的雅量,以調和自己的意見;但也不可喪失立場,不顧公義真理,隨聲附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君子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