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唐吉訶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on Quixote
作者: 曾淑玲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這齣舞劇除了主要的結構四幕八場外,另外還在最前面加了一個序幕(Prologue)式的場景。第一次的演出,由裴堤帕(M. Petipa)編舞;法國作曲家芒庫司(Minkus)負責音樂,於1869年12月25日在莫斯科的波修瓦劇院(Bolshoi Theater)首演。舞者有修貝讓斯凱亞(Sobeshanskaya)、索克洛夫(Sokolov)及望涅(Wanner)等人。劇本主要根據劇作家賽望特(Miguel Cervantes)的名劇《唐.吉訶德》(Don Quixote)改編而成。故事內容敘述主人翁唐.吉訶德,為了追求自己的英雄夢,帶著僕人四處行俠仗義,卻時常闖禍而不自覺,全劇充滿了滑稽與諷刺的色彩,是齣頗具寓言的喜劇。裴堤帕在1871年,請另一位劇作家修改了1869年首演的版本劇情,在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重新演出《唐.吉訶德》。之後,果爾斯基(Gorsky)也為波修瓦劇院編了新版的《唐.吉訶德》;1940年,扎卡洛夫(Zakharov)根據果爾斯基的版本,又推出了另一個新版本,如今這個版本的《唐.吉訶德》,仍是波修瓦劇院的經典舞碼之一。1962年,波爾可夫斯基根據果爾斯基版(Borkovski),為英國的藍伯特芭蕾舞團(Ballet Rambert)編作了《唐.吉訶德》,這是此劇第一次呈現在西歐的舞台上。之後,紐瑞耶夫(Nureyev)也在1966年與維也納歌劇院芭蕾舞團(Vienna State Opera and Ballet)合作演出本劇,仍沿襲聖彼得堡波修瓦劇院的傳統風格。其實早在1768年諾維爾(Noverre)就曾在維也納以賽望特的這個劇本編過舞,由史塔澤(Starzer)負責作曲。後來,浪漫芭蕾大師菲利普.塔格里尼(P. Taglioni)也曾觸及同樣題材的舞劇。裴堤帕之後,更有不同的編舞家和不同的音樂家、舞團合作,詮釋出各種風格的《唐.吉訶德》。有名的版本包括米羅斯(Milloss)在巴黎公演的《唐吉訶德的肖像》(Le Portrait de D.Q),由見特拉西(Petrassi)作曲,1947;葛修夫斯基在柏林的版本(1949),作曲家為斯畢司(L. Spies);德.瓦洛(de Valois)為莎德斯威爾斯舞團(Sadler´s Wells Ballet)編創的版本,音樂採用喬哈爾(R. Gerhard)的版本。1950年李法(Lifer)在巴黎編作的《遊俠騎士》(Le Chevalier Errant),則採用伊貝特(Ibert)的音樂。1965年大師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則利用那波可夫(N. Nabokov)的曲子,與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在紐約市立劇場(New York State Theater),演出巴蘭欽風格的《唐.吉訶德》,當時舞者除了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本人外,還包括蘇珊.佛瑞(Suzanne Farrell)、丹尼.拉蒙(Deni Lamont)等著名舞星。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Georges Balanchine and Francis Mason《101 Stories of the Great Ballets》1989.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唐吉訶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