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語統一運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英邦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國語統一運動是我國近百年來為統一國語而推行的一項運動;原因是我國語言文字,因各地方言複雜,無法一致,在普及知識溝通思想上有許多障礙。所以自清末就有切音簡字教育之推動,目的是希望透過教育,以羅馬字母或漢字部首拼為簡字,以使「語音一致」,以利學習,並減少語言上溝通的困難;而國語教育就是本著統一語言來融合各民族,以達成民族統一的作法。
  民國成立以後,朝野為加強民族團結,國家復興,對於統一國語的推展甚為努力。民國元年(1912)教育部召集臨時全國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並且制定公布〔讀音統一會章程〕,隨即成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並於民國二年正式開會,選出吳敬恆、王照為正、副議長,開會審定了六千五百多字的讀音,制定注音字母,籌擬國音推行方法,組織讀音統一期成會,創立注音字母傳習所,發行〔官話注音字母報〕。這是國家設置主管國語運動機關的開始。注音字母的制定,也為國語統一運動奠定基礎。
  後來因政局變動,推展及宣傳都受到延誤,但國語統一運動已在社會上發生影響作用。胡適、陳獨秀等人所倡「中國文學革命運動」,對國語教育有很大啟示。民國六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通過決議案,請教育部速定國語標準,當時蔡元培與張一 被推舉為國語研究會正、副會長,並邀胡適等人,共同商議國語標準問題,擬定國語研究調查的進行計畫,而胡適所提「國語文學」,使國語教育在中國文學上有了一席之地,免去推行國語教育的一些疑慮與爭辯。
  嗣後教育部在民國七年(1918)正式公布〔注音字母表〕,代替舊有的「反切」注音方法;次年,教育部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主辦國語行政事物,並公布〔國音字典〕。此後語體文逐漸推廣使用。此外,民國九年又將小學國文科改為國語科,以教讀語體文為主,政府機構也開始用語體文推展社會教育;同年,教育部審定讀音常用字,校改增廣,編印〔國語字典〕。在民國二十年未修正前,注音均以此為準。今日我們能書同文,語同音,教育能夠普及,知識能夠提高,注音符號(「注音字母」於民國十九年改稱「注音符號」)實居首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語統一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