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圖書館實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rary Practicum
作者: 林淑芬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圖書館實習,係指在整個圖書館教育過程中,由圖書館學校(科、系、所)安排的各種實際工作經驗和活動,目的在提供經過教學設計和監督指導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印證所學,如此一方面可增長圖書館學專業技能,另一方面也可兼收環境薰陶潛移默化之功效。
  早期的圖書館學校,是以師徒相傳的學徒制(Apprenticeship)方式,作為培育圖書館員的主要途徑。其後因圖書館學校在大學內正式成立,學院式的教育偏重理論的鑽研與傳授,因此實習課程在1940-1950年間頗被忽視。到1970年代,由於教育學者一致推崇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及經驗學習的功效,實習在圖書館員養成教育中又再度受到重視。
  歷來圖書館實習的方式種類甚多,可歸納為以下4種:(1)分科課程實習:如中西文分類編目、中西文參考資料等課程之實習;(2)綜合性之圖書館實習課程(Practicum):通常於大四實施,目前依教育部規定,乃為期1學年之必修課程,由學校安排學生至圖書館各部門實地練習;(3)實習館員制(Internship):為期約7個月至1年,大都於所有學分修畢後進行,為全時(Full Time)的圖書館工作,實習成績合格者方得畢業;(4)圖書館工讀:與國外之Trainee Program和Work-Study Program類似,為不屬正式課程內之活動,學生於學期中或寒暑假期間應徵至圖書館工作,由圖書館支薪,學生則可邊作邊學。
  實習的功效,就學生方面而言,可實地練習圖書館實務、印證課程理論、擴大經驗範圍,並可提升專業精神、增強學習動機、擴展人際關係;就圖書館學校而言,則可瞭解學生之學習狀況,檢討並改善課程安排、教學方法及設備;就提供實習場地的圖書館而言,除可加入新的生力軍外,更可為館內職缺儲備人才。
  一般而言,實習課程的困難,可從兩方面加以分析。先就圖書館學校而言:學生人數多,實習場地不易安排,教師參與實習指導的意願不高、實習項目常受限於圖書館的規模與作業型態,而實習成果的評量更是不易客觀;再就提供場地的圖書館而言,館員的工作壓力與指導意願時常無法兼顧,非但影響其本身的服務品質,而且容易影響學生實習的成效。因此,圖書館學校宜先建立一套完善的實習制度,詳細規畫實習方式、項目、時數、場地及評鑑方法等細節,並選定幾所固定的教學圖書館,彼此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如此必可提升圖書館實習的功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圖書館實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