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巴嫩國家圖書館 - 教育百科
黎 | |
巴 | |
嫩 | |
國 | |
家 | |
圖 | |
書 | |
館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National Library, Lebanese |
作者: | 林巧敏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黎巴嫩國家圖書館淵源於1885年,其時身為貴族的塔瑞利(Vicomte Philippe de Tarazi)曾倡言建立一所國家圖書館的必要性,但起初並未受到廣泛地重視,直到1919年,當時統治黎巴嫩的法國政府開始正視此一問題。1921年當初支持建立國家圖書館的塔瑞利,將其個人擁有的私人圖書館,贈予國家政府。塔瑞利本人則一直擔任該館的領導者至1939年,此一時期最大的貢獻,是將館址確立,該館設於國家議會大樓西側,占3個樓層的面積。 自設館之初,黎巴嫩國家圖書館的功能並未完全確立,它基本的館藏亦無法凸顯任何國家出版品的特色。因此,只能視為一個無法外借圖書的中央公共圖書館,加上1941年的國家圖書寄存法案無法順利通過,使黎巴嫩國家圖書館對國家出版品的徵集,益形雪上加霜。此法案雖於1952年及1959年兩度再次提出,但均未獲支持,使得黎巴嫩國家圖書館的經營倍覺艱辛。 由於缺乏立法的支持,導致黎巴嫩缺乏國際圖書交換中心,亦無編輯國家書目的權責機構。黎巴嫩國家圖書館雖一度於1964年至1965年間發行過兩期的〔圖書館書目通報〕(Bulletin Bibliographique Libanais),但最後亦無疾而終。更壞的情況是國家圖書館的人員,不但非專業者,館長一職亦經常出缺,以致無法持續推動館務。 以1956年為例,該館75,000冊館藏中,有半數以上未曾進行任何分類及編目處理;在2,000件手稿資料中,有1,600件尚原封不動。這些問題黎巴嫩政府曾求助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而致先後有義大利的錫馬利(Alfredo Simari)、法國的羅巴德(E. Lombard),以及瑞士的威勒明(Silvere Willemin)提出改革報告,但均囿於經費問題,而無法為黎巴嫩政府接受。 因此,即使黎巴嫩國家圖書館的重要性及其應負的責任,已廣為該國學者所認知,但奔走多年之後,終因政府當局無法首肯,而遲遲未邁出改革的第一步。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