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貝多芬,路德維希.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ethoven, Ludwig Van (1770-1827)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德國大作曲家、鋼琴家。生於波昂(Bonn),卒於維也納。這位著名的作曲家一生寫了很多著名的樂曲,但他專為舞蹈而作的音樂只有兩首:一為宮廷芭蕾《騎士芭蕾》(Ritter Ballet),另一是以希臘神話為主題的舞劇《普羅米修司》(Die Geschöpfe des Promotheus)。《騎士芭蕾》是為華爾斯坦伯爵(von Waldstern)的宮廷而作,由宮中的貴族賓客客串演出,由八首樂曲合成,其中穿插台詞。樂曲次序為:一、進行曲,二、德國歌,三、獵歌,四、愛之歌,五、戰爭之歌,六、飲酒歌,七、德國歌,八、尾聲。首演於1791年,波昂。這齣芭蕾曾吸引許多二十世紀,對舞蹈史和音樂史感興趣的舞蹈家的注意。拉邦(R. Laban, 1879-1958)曾於1927年在Magedebury的德國舞蹈會議中重建此舞,另外烏爾班尼(Giuseppe Urbani)於1962年也重創此舞,在波昂市立劇院上演。1970年露卡(Dia Luca)在維也納藝術節中也重新創作此舞。《普羅米修司》則首演於1801年的維也納,由威加諾(Sabvatore ViganÔ, 1769-1821)編舞,全劇分二幕。該舞劇的原來劇本早已遺失,後人根據當時的節目單資訊和貝多芬的樂譜把它重建,包括序曲、導奏和16首樂曲。後來許多編舞家也重編這舞劇,他們包括:李法(S. Lifar, 1905-1986)、瓦洛(Ninette de Valois, 1898-)、米洛斯(A. Milloss, 1906-)、瓦特(E. Walter, 1927-1983)和阿胥頓(F. Ashton, 1904-1988)。另外貝多芬的音樂如《第五號交響曲 ── 命運》(Symphony No.5 Minor, 1808)、《第六號交響曲 ── 田園》(Pastorale Symphony No.6, 1808)、《第七號交響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1812)、《第九號交響曲 ── 合唱》(Symphony No.9 D Minor, 1823)、《柯利奧蘭序曲》(Coriolan Overture, 1807)、《艾格蒙序曲》(Egmont Overture, 1810)、《雷奧諾爾序曲》(Leonora Ⅲ Overture, 1814)等及許多奏鳴曲與弦樂四重奏都常被現代舞家用來編舞;如劉鳳學(Liu, Feng Shueh 925-)舞作《柏林圍牆》(1974)使用了《第五號交響曲 ── 命運第一樂章》。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貝多芬,路德維希.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