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廟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ǒng mià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孔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ǒng miào |
解釋:
奉祀孔子的廟宇。參見「孔子廟」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孔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周愚文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孔廟即孔子廟,或稱文宣王廟、文廟或聖廟。我國古代國子學內設孔廟始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從尚書謝石之議,詔允增造廟屋一百五十五間,此廟即是孔廟。其後,南北朝均曾設之,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立孔子廟於京師。梁武帝天監四年(505)亦立孔子廟。 地方官學立孔廟始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詔郡國修立黌序。隋承北齊之制;唐因之更奠下全國官學皆須設孔廟之制。據〔新唐書〕記載:高祖武德二年(619),立周公、孔子廟於國子監;太宗貞觀四年(630),詔川、縣學皆作孔子廟;貞觀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高宗時,以孔子為先聖;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加諡曰文宣王。宋因唐制,於真宗咸平三年(1000),追諡玄聖文宣王廟,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諡玄聖文宣王為至聖文宣王。故宋代孔廟又稱文宣廟。元、明、清均沿宋制。史載九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加封至聖文宣王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時,詔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及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定稱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順治十四年,改稱「至聖先師」。至民國三年(1914)始規定從古之稱為「孔子廟」。(參見「廟學制」)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孔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