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三分定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ule of Thirds
作者: 田耐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分定律是拍攝相片時的一個基本構圖原則。沒有經驗的攝影師,常傾向於將被攝主體置於相片的正中央部位,並在主體的上下左右留下同樣大小的空間,以彰顯被攝主體。這樣的構圖常被認為呆板、缺乏張力與動感。此時,如果攝影者懂得如何應用三分定律的觀念,來安置被攝主體在相片中所在的位置,那麼只需稍稍移動相機,重新構圖,就可以拍出一張生動活潑的相片。
  所謂三分定律,就是當攝影師由觀景窗望出去時,他假想有兩條直線將畫面垂直畫分成三區,又有兩條橫線將畫面水平畫分成三區,而這四條假想線所構成的任何一個交接點〈共有四個交接點〉,都是安置被攝主體的理想位置。如兩張相片都是拍攝「一望無際的綠地上有一座鄉間小屋」,則若將此小屋擺在相片左下角或右下角交接點的位置,應當會比將小屋擺在相片正中央的位置來得生動活潑些。攝影師也可以將被攝主體〈如一個抬頭向左上方觀看的小孩〉安置在某一個交接點上〈如右下角交接點〉,而將另一相關的被攝體〈如小孩手上拿的彩色氣球〉安置在與被攝主體相對稱的交接點上〈即左上角的交接點〉,則兩者之間〈小孩與氣球〉會形成一種平衡的感覺。如果被攝主體在整張相片所占的比例相當大時,可以將之置於相鄰的三個交接點上,形成一種有動感的三角構圖。如拍攝一輛由右向左疾駛的火車時,將冒著蒸氣的火車頭安置於右上角、右下角及左下角三個交接點所構成的區域中,再配上合適的快門速度,則可幫助呈現火車行駛的動感。應用三分定律構圖,在決定被攝主體的位置時,要參考被攝主體的動線方向,並在該方向留下足夠的空間。如:上例中,小孩手上拿著氣球並抬頭看氣球,則攝影師宜在氣球處〈即相片中的左上角交接點〉小孩的視線方向保留足夠的空間,供小孩的視線延展,所以將小孩安置在右邊的交接點,會比將小孩安置在左邊的交接點來得理想;否則,相片觀賞者會有視線被拘束的不愉快感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分定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