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經皆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iù jīng jiē shǐ |
解釋:
《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皆應視為古代歷史文獻的一種理論。認為六經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歷史記錄,並非聖人為垂教立言而作。歷代皆有此說,如隋代王通,宋代陳傅良,元代郝經,明代宋濂、王守仁、王世貞、李贄,清代袁枚、章學誠、汪中等。見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及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一.易教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六經皆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張鍠焜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六經皆史」是清代史學家章學誠(1738~1801)的史學觀點,在其所著〔文史通義〕第一篇〔易教上〕開頭便說「六經皆史也」。認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是夏商周三代政教法度與當時狀況的檔案記載,並非聖人有心撰述以留傳後世。章氏指出上古時代並無私人學術或著作,而只有官學。官方的學術大抵是歷代典章制度的記錄和圖書文獻,保留文獻的目的不在學術的考索,而是要做為施政治國的參考。掌理這些官方學術文獻的官員叫做「史」,這些文獻也統稱「史」。後世經學家所謂的「經」,就是上古官學的「史」,所以說「六經皆史」。 六經既然是上古典章法度的文獻記錄,必然和過去的時代狀況密切有關,後世應用時就不應當拘泥固執。章學誠指出六經內容中所蘊含的義理,固然有不可磨滅的價值,但是其中記載的各種規章法度卻不可一成不變的用於現在,經學家的復古之論和瑣細考證古代規制,都是沒有價值的作法。真正有意義的經學應該是通達六經大義,本著「禮時為大」的原則,著眼於當前的政治社會狀況,研究具體可行而合乎義理的作法,才是有價值的學術,也才合乎上古經學的真義。章氏詳論見該書〔原道論〕三篇。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六經皆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