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庫契普堤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chipudi
作者: 戴雅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庫契普堤(Kuchipudi)是印度南方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的一個位於克里希納河(Krishna R.)三角洲的村落名稱,這個村落對濕婆(Shiva)崇拜所發展而來的宗教舞劇,自然而然也就冠以村落名稱,此舞由該村的婆羅門僧所表演,同樣類型的舞,也可由男性或女性獨舞。早在1505-1509年間,婆羅門藝人便曾於維加亞那格王朝(Vijayanagar)的拉亞王(Vira Narasimha Raya)前表演,它與印度流傳最久的《巴拉他納亞》(Bharatnatyam)古典舞形式相似,有些權威人士認為它的發跡要更早。十七世紀時,被稱為《庫契普堤》之父的尤紀(Yogi),定下一個至今仍被庫契普堤村男性婆羅門所遵守的規定,那就是一生中至少要在《Bhamakalapam》戲劇中,演出克里希納(Krishna)之善妒的妻子一次。《庫契普堤》的表演大都描述昆濕奴(Vishnu)神的各種化身,雖和《Bhagvata mela》相似(巴拉他納亞舞之一支),但表演方式較為繁複,並且較著重於《舞論》(Natyasastra)中所描述的古典手姿。在絕大多數的《庫契普堤》舞作中,最重要的是個人舞《dasavatara》,表達向昆濕奴的祈求,並象徵他十種化身之重生。《庫契普堤》舞者必須有良好的體力,展示複雜的足步動作和高難度的手姿,同時必須頭頂著水瓶,在尖金屬片上演出。獻祭儀式後,舞台工作人員拿著一塊布幕,布幕之後是一位臉戴幸運之神象頭面具的舞者進場,布幕移開後,舞者開始跳舞;當布幕再度拿至前台時,主角隔著布幕演出一段精彩的舞蹈逗引觀眾,最後,布幕被拋開,主角才曝光。特殊舞蹈(patra pravesha daru)接著上場,有些強調抽象的形式與風格,有些需要精巧的手姿語彙配合歌曲的意義,歌曲與舞蹈的結合是此舞劇的首要條件,機智而詼諧的語句更是一大饗宴。古典的卡納堤克(Karnatic)樣式中,音樂由mridangam鼓演奏,而在南方,還加入小提琴,以及橫竹笛tutti、銅鈸、小風琴等。豐富的色彩與華麗的服飾乃此舞一大特色。傳統上,演出場地並沒有布景和道具,可使觀眾能專注於舞者的表演,而且更能發揮想像空間。
參照: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庫契普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