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徐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徐防字謁卿,漢沛國銍人。祖父宣,為講學大夫,教授王莽〔易經〕。父憲,亦傳宣業。防年少傳習父祖所學,永平中,舉孝廉,除為郎;又因其外貌矜持嚴謹,占卜應對頗有可取,獲顯宗重用,補為尚書郎。防任職周密畏慎,奉事二帝,未嘗有過。和帝時,任魏郡太守;永元十年(98),遷少府,大司農;十四年拜司空;十六年,拜司徒;延平元年(106),與太傅張禹參錄尚書事,屢受賞賜。安帝即位,封龍鄉侯;後因災異與寇賊之禍,上書自陳過咎,遭策免;三公因災異策免者,從徐防開始。防歷任多項職務,勤勉將事,政績頗多稱道。
  除防認為五經歷時久遠,意義隱晦難明,應為章句,而使後學者得以領悟。然太學試博士弟子,任憑各家臆說,每有策試,不依章句,每多穿鑿,以遵守師說為非義,依己意為得理,造成學術上的輕慢和紛爭。因此徐防主張,博士和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以能解釋較多者為高第,能明確引文者為上策;五經各取上第六人,而〔論語〕不以射策。目的在使學者務本,專精於師門,得以思考經意,了解其中真正涵義。如此一來,既能推廣經術,尊崇聖業,有益教化,亦可改正長久以來六經衰微、學問薄淺之弊。
  從徐防之論點觀之,可了解其對當時學子不遵師門,率以己意為是,造成所學膚淺,紛論不休的缺失,除提出抨擊之外,亦提出具體辦法,力求學問務實,追溯義理本源;對當時之教育而言,實有切入核心、振衰起敝之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徐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