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德菲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lphi Techinque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菲術」是一種政策分析和預測的技術,旨在去除領導者或少數「個人」對決策群的影響,以維持群體決策的群體性。這種技術使用匿名的方式,除去「個人」因素,使決策群能在比較平等客觀的地位上共同討論問題,在不受一個人或少數人控制的情況下,一起求得一致的結論,作為決策的參考。
  德菲術是在一九四八年由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研究人員所發展,以古希臘阿波羅神廟的廟址德菲命名。德菲法被採行之原因,主要有鑑於一般委員會議或小組討論會議,在會議進行作若干決定時,往往有溝通不良、礙於顏面人情、少數人控制、被迫服從別人的意見,甚至產生敵對等情形,故以不具名的方式表達對議題的意見,來改進這種情況。
  鄧恩(William N. Dunn)提出德菲術之原則有五:
  1. 匿名(anonymity):小組成員身分公開,但以不具名方式提出意見。
  2. 重述(iteration):小組中立之主持人收集成員之意見,予以複述,反覆數回,容許成員修正自己原來意見。
  3. 控制回饋(controlled feedback):令成員回答預先設計之問卷,並予以統計。
  4. 團體作答統計(statistical group response):對所有成員的意見以「中數」、「次數分配」等統計作綜合判斷。
  5.專家共識(expert consensus):小組專家成員獲得共識,求得共同結論。
  至於德菲法之實施步驟,吳定曾引鄧恩的看法加以說明:
  1. 論題明確化(issue specification):確定討論之問題。
  2. 遴選倡導者(selection of advocates):適當遴選立於衝突立場之代表組成德菲小組。
  3. 設計問卷(questionnaire design):先設計第一回合問卷,視作各情況再設計第二回合問卷,題型可含預測、論題(issue)、目標及變通方案等。
  4. 分析第一回合問卷結果:以中數、次數分配等統計說明反應之分布。
  5. 發展後續問卷:依據前項分析,編擬下回合問卷。
  6. 組成團體會議(organization of group meeting):集合成員面對面討論各自立場、理由,並接受回饋資料。
  7. 準備最後報告:陳述所得共識及理由,或各種問題、可行方案、及其立場與論證,以為決策之資訊。
  德菲法之運用,晚近有所改良,例如在政策方案決定前,允許成員公開討論及使用電腦協助統計分析等。使德菲法更為合用,但是教育決策人員應了解,德菲法雖然可以協助判斷,決策時仍應從政策的各個層面加以探討,再決定是否接受所得的結論,不宜毫不保留,全盤接納。(參見「德菲調查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菲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